一白受春知。独爱老来,疏瘦偏宜。古月黄昏,许松竹相依。晕藓枯槎半折,影浮波、渴龙倒窥。岁华凋谢,水边篱落,雪后忽横枝。
百花头上立,且休问、向北开迟。老了何郎,不成便无诗。惟只有、西州倦客,怕说着、西湖旧时。难忘处,放鹤山空人未归。
【注解】
①一白:梅花。②受春知:被春天知晓。③独爱老来,疏瘦偏宜:喜欢梅花老了以后的样子。④古月黄昏,许松竹相依:在古月黄昏的时候,梅花与松竹互相依傍。⑤晕藓枯槎半折,影浮波、渴龙倒窥:形容梅花枝条弯曲,半埋在苔藓中,倒映在水中,如同龙一样。⑥岁华凋谢:年华已经逝去。⑦水边篱落:水边人家的篱笆。⑧雪后忽横枝:雪花飘落下来,梅枝突然挺直起来。⑨何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别称。⑩西州倦客:指作者自己。西州是今江西南昌一带,当时有诗社。⑪西湖旧时:指西湖美景。⑫放鹤山空人未归:指陶渊明在南山隐居。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游杭州孤山西泠印经院时所作的咏梅词。全词上片以梅花自比,下片以梅花自况。
“一白受春知”,点明梅花,表明词人对梅花的钟情和热爱。“独爱老来”,“疏瘦偏宜”,写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并突出了词人的审美特点。
“古月黄昏,许松竹相依”,写景,表现梅花与松竹的和谐相处,暗含词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晕藓枯槎半折,影浮波、渴龙倒窥”,写梅花枝干之形,用“渴龙”比喻梅花的生机勃勃和傲岸不屈的精神。
“岁华凋谢,水边篱落,雪后忽横枝”,由物及人,由花及己,写词人对人生易逝、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感叹。
“百花头上立,且休问、向北开迟”,写梅花凌寒开放,不畏严寒。
“老了何郎,不成便无诗”,写词人对梅花的赞美。
“惟只有、西州倦客,怕说着、西湖旧时”,写词人对自己仕途失意的自况。最后两句是说梅花如隐士陶潜,远离世俗纷扰,在西湖山水之间,过着闲适恬淡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陶潜高洁品格的崇敬。
本词上阕以梅花自喻,下阕以梅花自况。全词融情于景,寄意于物,意境清幽,语言典雅,是咏梅词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