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
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题考核内容广,涉及面比较广,包括诗歌的内容、手法、结构、主旨等,考核难度较大。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表现,然后指出其运用的表达技巧,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语言风格。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的意境”。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渡江”是题目,全诗共四首,本词为其中之一。从词题看,这首词应是南宋初年文天祥被俘至元大都时所作。当时,他虽身为俘虏,但志节未辱,仍坚持抗敌复国的信念。因此,词中表现出了作者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和壮怀激烈的爱国激情。
词的上片写诗人渡江所见之景。开头三句写江上的景色:山高而险峻,号称为北固;风景秀丽,胜过南州(即临安)。以下三句写江上乱云飞渡,山上红楼簇拥。最后一句说,这真可笑,像飘泊无定的萍草,我打算在何处停船呢?“无计可依刘”是说无法可依,只好听任命运的安排。
下片抒写诗人的感慨之情,并表明自己的决心:金朝的朝廷自作威福,掌握大权,而玉垒山上又驻着貔貅一样的精锐部队,敌人是不会得逞的。“六朝人物”,指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遗民,他们在江南建立过基业,却都不免于覆亡。这里用反语,意谓这些遗民都是些不堪一击的懦夫。“五胡妖雾不胜愁”是说,这些遗民的遭遇令人发愁。“休学楚囚垂泪”,是说不要再向楚国的屈原那样,在汨罗江边痛哭流涕了。屈原《哀郢》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句子,所以这里借用来讽刺那些遗民。“祖鞭先著”,是指文天祥在被俘后,仍然不忘抗元复国大业,先于他人奋起抗争。“一鼓版图收”中的“一鼓”,指一次击鼓,这里是说一旦收复失地,就立即挥师南下。
“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是说只有金山和焦山的岩石不会被江水冲走,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金焦”即镇江的金山和焦山。这是文天祥的自喻:尽管自己身在囹圄之中,但坚贞不屈的意志将永存人间,就像金山和焦山一样不朽。
【答案】
译文:
水调歌头的曲调里唱道:山势雄伟,号称北固;风景秀丽,胜过南州。长江波涛汹涌,上面有乱云飞渡;山里红楼簇拥。可笑的是,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想要停船的地方在哪里呢?没有办法可以依靠啊!金朝的朝廷自作威福,掌握大权,而玉垒山上又驻着貔貅一样的精锐部队,敌人是不会得逞的。
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
赏析:
《水调歌头·渡江》是南宋初年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狱中时所作的一首词。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慷慨悲凉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抗敌复国的坚定意志和崇高气节。(1)上片开篇“水调歌头”三字点明题旨,“渡江”二字交代了创作缘由。“山险”“景胜”两句总写江山之壮丽。“洪涛”二句描写江山之壮美。“堪笑”三句直抒胸臆,既写出了自己处境的艰难,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金阙”句暗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问兴亡”二句由个人身世感发,写出了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六朝人物”一句是借古讽今,写出了自己的感慨。“休学”二句是对遗民们的勉励与警示。“惟有”二句化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结尾二句以豪言壮语收束全词,表现出文天祥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和壮怀激烈的爱国激情。
(2)下片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引出了词人的感慨之情:“问兴亡”,“成底事”,写出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六朝人物”,指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遗民。“五胡妖雾不胜愁”是说,这些遗民的遭遇令人发愁。“休学楚囚垂泪”,是说不要再向楚国的屈原那样,在汨罗江边痛哭流涕了。“祖鞭先著”是指文天祥在被俘后,仍然不忘抗元复国大业,先于他人奋起抗争。“一鼓版图收”中的“一鼓”,指一次击鼓,这里是说一旦收复失地,就立即挥师南下。
“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是说只有金山和焦山的岩石不会被江水冲走,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金焦”即镇江的金山和焦山。这是文天祥的自喻:尽管自己身在囹圄之中,但坚贞不屈的意志将永存人间,就像金山和焦山一样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