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来增我思亲念,愁对秋山气象高。
糁糁黄花惊节物,东篱徒有鬓萧骚。
【注释】
九日:重阳节。范伯升:诗人的朋友。惠诗:赠送的诗。连伯玉丈:指连肇基,字伯玉。有和句:有和韵的诗句。皆道先公:都说起先父(范仲淹)。先公:范仲淹死后的庙号。登高事:登高时的宴饮活动。感而次韵:因感而作的诗,并依原韵相和。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节的咏怀之作,作者以“登高”为题,抒发了对先父的怀念和哀思。全诗感情深沉,格调苍凉,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首联“诗来增我思亲念,愁对秋山气象高”。起笔即用典。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范正敏兄弟在京城做官,他们与欧阳修同朝共政,关系十分密切。欧阳修很重视范氏一门,经常向他们寄赠诗文。范纯仁曾说:“吾家自先君以来,累世文章,多出欧公。”(见《宋史·文苑传》)这年九月九日,范纯仁接到了欧阳修寄来的重阳节的诗,便写下这首诗来酬答,同时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诗来增我思亲念”一句,表明了欧阳修收到范家的重阳节的诗后,内心感到十分激动,仿佛那首诗增加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愁对秋山气象高”,写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范仲淹在北宋初年担任过参知政事,他主持的新政,使国家逐渐走向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但后来被吕蒙正等人排挤,被迫辞职回乡,从此过着淡泊清静的生活。他一生勤于政治,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忧虑。当他看到秋天的山川景象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愁的情绪。这两句既表达了欧阳修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
颔联“糁糁黄花惊节物,东篱徒有鬓萧骚”。承转自然,由上一句的景物描写转入人物刻画。黄花,菊花,此处泛指菊花。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范仲淹此时已经辞官回乡,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他登上南山,远远望去,只见一片金黄的菊花竞相开放,犹如万顷锦绣,美不胜收;然而这美好的景色,却只能引起他的惆怅和悲哀。“东篱”,即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借指隐居田园生活的范仲淹。他看到菊花盛开,想到父亲范仲淹当年也是在南山之下隐居读书,如今自己已远离故乡多年,无法再见到父亲,只能遥想当年情景。“徒有”二字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范仲淹一生清白廉洁,不慕名利,但他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他晚年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保持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
尾联“此身虽老尚能诗,付与何人更觉奇”。诗人感慨自己虽已年迈体衰,但在文学创作上仍有一定的才华,如果能将这份才华传承下去,就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文人。“此身虽老尚能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文学才能的信心和自豪。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着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不断追求进步。“付与何人更觉奇”,意思是说如果这份文学才华能传给后人,那就会更加显得珍贵和难得。诗人希望后人能够珍惜这份难得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首诗以登高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整首诗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既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