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水调歌头 · 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
- 平生:指过去的一生。
- 太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苏州、无锡等城市附近。
- 短棹:小船。
- 何事:为什么。
- 拟:打算,打算做某事。
- 匣中:指剑匣。
- 扁舟:小舟。
- 银艾:银钗和头发的簪子,古代男子的头发饰品。
- 丘壑(hè):山野,山水。
- 鲙(kuài)新鲈:用新鲜鲈鱼做的鲙。鲈脍,即鲈鱼脍。
- 斟(zhēn):斟满。
- 悲歌:悲壮的歌曲或诗歌。
- 太平:指国家安宁,无战乱。
- 三江:指长江、钱塘江、珠江。
- 雪浪:形容海浪如雪般洁白。
- 胡:古时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 天河:银河,天空中的一条河流。
- 回首望:回头看。
- 霄汉:天空,这里指天上。
- 双泪堕清波:眼泪滴落,随波逐流。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水调歌头》之一,创作于建炎庚戌年(1128年),当时作者正在吴江一带游历。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句“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回忆了作者过去在太湖边的生活,以及他乘坐小船经过的经历。这里,“平生”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和感慨,“太湖”则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生活过的地方。“短棹”则描绘了他在太湖边上乘船的情景,“几经过”表示他已经多次经过这个地点。
第二句“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则转折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时的心情。“如今重到”表示这次是作者再次来到这里,“重到”暗示着作者对这个地方有深厚的感情。而“何事愁与水云多”则表达了作者的疑问和感慨,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因为水云而感到愁绪。这可能反映了他对当前国家形势的担忧和忧虑。
接下来的三句“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则展示了作者的决心和行动。他打算放弃自己的长剑,转而用扁舟来归隐,做一个老渔夫。这里的“扁舟一叶”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而“老渔蓑”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归隐决心。
接下来的两句“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则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态度转变。他认为金银首饰并不是他追求的东西,反而不如自然风光和人生经历来得重要。“丘壑”(山水)在这里象征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两句“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则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作者品尝了新鲜的鲈鱼,又斟满了好酒,然后唱起了悲壮的歌曲。这里的“鲙新鲈”、“斟美酒”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享受,而“悲歌”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在吴江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