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回棹喜空船,坐唱吴歌踏两舷。淘米墩头风浪起,最防吹入太湖烟。
朝来回棹喜空船,坐唱吴歌踏两舷。
淘米墩头风浪起,最防吹入太湖烟。
【注释】:闽中:今福建省一带。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刘连州:《太平御览》引《湘东记》:晋元帝时,刘连州尝作《竹枝》,其词云:“山中何事?松花酿酒,白石为碨。”(见《太平御览》卷九一六)此诗即用其意。竹枝:古乐府曲名,相传是巴渝民歌。“刘郎”二句:据《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湘东记》:“刘连州尝作《竹枝》,其词曰:‘山中何事?松花酿酒,白石为垆;莫话桑麻,只搞相思,采莲渡头。’”。
【赏析】:此诗写作者自闽北还舟,行经常、秀之间,卧听船上划工的歌声,感到十分舒畅,于是便依声和之,作了十二首歌词。
这首诗是诗人从福建回到北方后在途中写的。他乘船经过常、秀两地,偶然听到船上的渔夫划桨唱歌,便觉得十分惬意。于是他就按着歌声的节奏,创作了十二首竹枝体的小词,并题作十二道“棹歌”。
第一道棹歌开头四句,说早晨归来时,船儿空荡荡地行驶在江面上;坐在舱里唱着吴歌,踏着船舷。这两句是写船行途中的景况。船儿在空旷的江面上行驶,船舱里传出悠扬的吴歌,这是江南一带常有的情景。
第二道棹歌开始四句,写船儿经过淘米滩时,江上风浪很大,要提防把船篷吹开,让太湖中的水汽飘进船舱来。这里写出了船儿在水上行驶的艰险情景。“防”字用得非常传神。
第三道棹歌开始四句,写船儿经过淘米滩后,继续前行。这时,江面上风平浪静,天气晴朗。船儿沿着江流驶去,向着前方航行。这四句是写船儿继续前行的景况。
第四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淘米滩后,又遇到大风浪,船儿摇摇晃晃,十分不稳,有倾覆的危险。最后,船儿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第五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面宽阔而平静。船儿顺流而下,向前方驶去,一路畅快无比。这四句是写船儿顺流而下的景况。
第六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第七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第八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一片茫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第九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一片茫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第十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一片茫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第十一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一片茫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第十二道棹歌开头四句,写船儿经过洞庭湖时,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湖上波涛起伏,水雾弥漫,一片茫茫。船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前驶去。这四句是写船儿乘风破浪的景况。
这些诗句都是写船儿在行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克服困难后的愉快心情。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