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万卷堂空,卧听箫鼓谁家宴。多情惟有,碧霄明月,肯来相见。因记当年,南楼老子,座前宾满。把清谈当却,弹丝吹管。谁更问,霓裳按。
梦里仙游惊断。怅天涯、故人难面。空留玉斧,修轮斫桂,又成衰晚。水调歌残,壮心都付,一声长叹。对清光不寐,呼儿取酒,不妨重暖。

【注释】

《水龙吟·中秋和人韵》:词牌名;“西风”、“堂空”、“萧鼓”、“明月”等,都是写中秋月的。

“南楼老子”,指苏轼自己。《南楼》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思是说,人生到处都一样,就像大雁在雪地上留下爪印一样,哪里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是说,人生到处都是一样的,只有苏轼与众不同。

【赏析】

《水龙吟·中秋和人韵》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先点明时令为秋日中秋节,然后描写了作者在中秋之夜,面对明月,追忆往昔与友人欢聚的情景。下片则由回忆而转入对当前生活的感慨,最后发出“不妨重暖”的慨叹。全词抒发了一种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词以清雅淡远的风格取胜。

起首三句,即从中秋佳节的明月写起。明月本无情感,但诗人却赋予它人的情态,这是何等高妙的艺术手法!明月本无情感,但诗人却赋予它人的情态,这是何等高妙的艺术手法!

“因记当年”,以下五句,追忆了与友人在南楼赏月的情景。“南楼老子”,指苏轼自己。“当年座前宾满”,是指苏轼曾于中秋夜同朋友一起登楼赏月。

“把清谈当却,弹丝吹管”,是说当时苏轼与朋友们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清谈阔论,琴声、笛声相和,其乐融融。这里用典,化用了晋代王徽之的故事。他经常到大司马桓温那里做客,每次去都乘小车,不过载着竹制的手杖和印着梅花图案的扇子罢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简朴,他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行为称作“王不留行”。苏轼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行为正符合王徽之的精神境界。

“谁更问,霓裳按”,是说如今再也没有人来询问苏轼关于《霓裳仙曲》,也无人再弹奏《霓裳》了。“霓裳”原是唐玄宗时宫廷中的一种舞曲。这里泛指音乐歌舞之类的娱乐活动。“按”,演奏。“谁更问”三字,写出了词人对这种娱乐活动的淡漠态度。

过片后四句,写词人对现实的感慨。“梦里仙游惊断”,是说词人在梦中遨游仙境,突然之间被惊断了。“怅天涯”,是说词人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故人难面”,意思是说,想见到老朋友,却又难以相见。“修轮斫桂,又成衰晚”,是说苏轼现在虽然还能像年轻时那样修树砍柴,但却已经衰老多病了。“空留玉斧”,是说现在只剩下了玉斧(指木工工具),再也做不成什么木制品了。“修”字,既指木工技术,也暗指自己的政治理想。“衰晚”,即衰老。

下片换头两句,词人以“水调歌残,壮心都付,一声长叹”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这里的“水调歌残”,是说自己的歌喉已不如从前了。“壮心”,即豪迈的心愿或壮志。“一声长叹”,是说苏轼感叹自己的抱负和壮志都已消磨殆尽了。

最后三句,写苏轼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对清光不寐,呼儿取酒,不妨重暖”,“清光”即月光。苏轼在月光下不能入睡,叫儿子拿酒来,重新取暖。“不妨重暖”,意思是说,尽管生活困苦,但也不必过分忧愁。

此词以清雅淡远的风格取胜。全词抒发了一种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