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落日倚西风,历历兴亡望眼中。
山入六朝青未了,江浮五马恨无穷。
客愁已付葡萄绿,径雨空馀玛瑙红。
我亦欲谈当世事,无人唤醒紫髯翁。
雨花台
介绍
《雨花台》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本纪实文学,由何建明创作。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至解放战争期间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和雨花英烈的精神风貌。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相关介绍:
内容概述:全书分为18个章节,共50余万字,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充满温度和个性,展现了雨花英烈的生活、烦恼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书中不仅描绘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还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创作意义:作为首部全面展现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雨花台》具有开拓性意义。它不仅是对党史的一次深刻回顾,也是对现代读者的一次生动教育,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
出版背景:该书由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联合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共同策划,何建明担任主笔。在纪念建党百年之际,《雨花台》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记忆,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和激励。
接受专访:在首发式后,何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创作《雨花台》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深刻感想。他强调,通过文学的形式再现英雄人物和革命历史,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雨花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纪实巨著。它通过对雨花英烈事迹的深入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诗,了解内容和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孤云落日倚西风,历历兴亡望眼中。”意思是:孤零零的白云,在落日的映衬下,斜依着西风。看着眼前历历在目的兴亡景象,不禁感慨万分。此句点题,写诗人站在雨花台上遥望南京城的景致,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历史感与沧桑感。“山入六朝青未了,江浮五马恨无穷。”意思是:山影依稀地映入了六朝的旧城
【诗句释义】 盘互长干有绝陉:盘互,地名;长干,指长江之畔的长干县,今属南京;绝陉,指长江中段的峡谷。 并包佳丽入江亭:并包,形容景色优美、景色交融;佳丽,指美丽的景象;入,进入;江亭,指江边的亭台楼阁。 新霜浦溆绵绵净:新霜,指初冬的霜降;浦溆,指水边的小溪;绵绵,绵延不绝;净,指清澈透明。 薄晚林峦往往青:薄晚,指傍晚时的景色;林峦,指山林和山峦;往往,常常;青,指绿色。 南上欲穷牛渚怪
【注释】 梁:即“梁朝”,指南朝的梁。 说法僧:指僧人讲经说法之场所。 台:指雨花台。 芳草:青草,泛指花草。 码碯(qīn)殷红子:一种红色的小颗粒,是山莓科植物山莓的果实,俗称“山泡儿”。 天花:佛教传说中如来佛祖的圣物,用金箔制成,故称“金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花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东郊,是南京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诗中的“不见”一词,说明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
【注释】 细葎:一种草,生在水边湿地。柔莎:柔软的草地。琐旧堆:指草木堆积成堆。异僧回:指僧人离去。如何:怎样。灵雨:神佛的雨露。洗劫灰:洗去尘世的一切罪孽。江接潮头:长江和潮水相接的地方。诸脉应:指山势相连。地连岗势一支来:指山脉连绵不断,像一支支箭一样直插云霄。别是春风歌舞台:别有一番春天的气息和舞台,即自然景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南京时所作。诗中描写了雨花台的景色和历史遗迹
【注释】 竟夕:整整一晚上。飞花:落花。萧寺:即“萧寺塔”。乘兴:兴致勃勃,意气风发。高台:指雨花台。鳷鹊(yīquè):一种鸟名。北极:指南北方天空的极星。西垂:指太阳落山时西方的余光。诗成似得江山助:意思是说,这首诗写得如此好,就像得到了大自然的助益一样。金陵胜侣:南京的才子佳人。 【赏析】 《雨花台》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仰望着繁星满天,欣赏着落花纷飞的景象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促膝红炉拥肉围,浅斟竹叶介繁禧。 - 释义: 在红热的炉火旁紧挨着坐,轻抿酒液享受着节日的喜悦。 - 注释: “促膝”意指亲密无间,“红炉”可能指温暖或喜庆的氛围,“拥肉围”形容亲密地坐着或围坐,“浅斟”意为轻轻地斟酒,“竹叶”可能是用来饮酒的某种饮料,“介繁禧”表示非常幸福和快乐。 2. 明年雪里人应健,醉客诗成语益奇。 - 释义: 希望明年在雪中也能保持健康
雨花台 因时兴灭易成空,更向层台觅旧踪。 江渚馀寒栖白鹭,山岗晴色转青龙。 风烟暖入千林景,丝管春生万井容。 堪笑冷官诗思苦,绝尘高韵以难从。 注释: - 因时兴灭易成空: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兴盛与消亡,最终都成为空无一物。 - 更向层台觅旧踪:在这座高高的平台上寻找过去的痕迹。 - 江渚馀寒栖白鹭:江边的小洲上还残留着冬天的寒冷,白鹭在此栖息。 - 山岗晴色转青龙
【注释】 居士:佛家语。指和尚,僧人。天女现:仙女出现。生公台上雨华悬:南朝梁武帝曾于栖霞寺讲法,有天女下凡,为帝说法,因称栖霞寺为“天台”。此借指栖霞寺。 妙语:好话。非有真花堕我前:意谓好话并非出自你,而是另有其人。 文章:指文章、诗词等文艺作品。锦丽:绚丽美好。咳唾说珠圆:比喻言辞美妙动听,犹如珍珠般圆滑。 痴人:指迷恋文艺作品的人。望虚空眼欲穿:形容痴迷的程度之深。 【赏析】
【注释】 1. 雨花台:江苏南京市东南的名胜。 2. 一着参差(chā)在个中:一句一句地落在心中,指下棋或说话时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考虑。 3. 台上缤纷花正雨:雨点洒落在台上的花上,使它们像雨中的花朵一样。缤纷,五彩缤纷。 4. 城边一阵已西风:城边的树木被风吹得摇曳不定。 5. 区区:微小、微不足道。 6. 君王自有君王业:君主们各自有他们擅长的事业。 7. 何事区区翻贝叶
【诗句释义】 南朝的繁华胜景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记载,如今近郊已经变成了江村。 雨花台上荒废已久,曼妙的花朵坠落,往事空留古代的意境。 由于宋朝被金朝所灭,所以宋鼎被金国夺走,这正像孙膑被庞涓陷害。 历史的兴衰更替,千年来人们都在感叹兴亡之恨,现在只能对着明月喝酒消愁。 【译文】 不要说南朝的繁盛历史多丰富,现在近郊已经是一片江村。 雨花台荒凉,曾经盛开的花瓣已经凋零落去
注释: 1. 春中景物尚凄然,小立崇台古树边。在春天的景致中,依然让人感到些许凄凉。我静静地站在这座古老的平台上,望着四周苍劲的树木。 2. 潮信不嫌城寂寞,山光似与客留连。即使城市显得有些荒凉,但潮水的信使并不在意,似乎也不觉得孤单和寂寞。而山色之美,似乎也愿意与我一同留下,不忍离去。 3. 英雄马鬣无馀地,气势龙蟠得几年。这里没有多余的空间供英雄们施展才华,他们只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痕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情感和手法的分析判断,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意境特点。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诗首联“輶车行晓快新游,更上雨花台上头”写舆车行驶在晨光熹微中,快意而欢快地游览新开辟的雨花台。颔联“看不厌人浑是景,清无极处奈何秋”写放眼四望,目不暇接
【注释】 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西面,是明朝时江南四大名士之一文天祥殉难处。 六朝宫苑帝王州:六朝是指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它们建都在南京,因此称南京为“六朝”。 何事兴衰若置邮:为什么国家兴衰如此容易就置之不理? 战争收拾后:经过战争之后。 却将歌舞破除休:却把歌舞之类的娱乐活动废除了。 千门尽锁梧桐雨:千门之内都被雨水封锁了(指战乱)。 万堞深笼薜荔秋:万道城墙深深地被薜荔覆盖着
注释:萧帝(南朝梁武帝)信奉佛教,对佛家倾心,但天女却坠落下来。芦僧(诗人化名)驾舟横江而行,回首望去,只见梁园的太阳已经斜射下来。 赏析:这首诗以萧帝信奉佛教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雨花台上的江景图。诗中“萧帝倾心向佛家”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萧帝的赞美之情;“天女坠天花”一句,则暗指萧帝与天女相恋之事。而“芦僧一叶横江去”,则描绘出江面上的景色,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渔夫驾驶着一艘小船,正从江中穿过
【注释】 乱草:指杂草。踏秋碧:践踏着秋天的绿草。 天低:天空低垂,天色昏黄。 淮风:淮河之风。 台:指雨花台。余基壮:雨花台的遗址还在,但已不再壮观了。 碑无旧观丰:雨花台上的碑石没有往日的宏伟。 愁人:有心事的人。 送归鸿:送走南飞的大雁,这里用“归鸿”代指诗人自己。 【译文】 乱草丛生践踏着秋天的绿色草地,夕阳西下时斜阳照耀着一片晚霞。天空低垂笼罩着暮色蒙蒙的海雾,江面宽阔渡口吹来阵阵北风
这首诗以雨花台为题,描述了雨花台的景色和历史。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释义: 1. 空书来震旦,康乐造渊微。 注释:书籍从远方传来,康乐(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深山中制作。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书籍从远方传来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之情。 2. 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 注释:贝叶纸在深山中翻译,曼花(可能指的是莲花)在半夜飘落。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雨花台的自然美景
【注释】 大江:指长江。 断后:指长江在南京一带的分水岭处,地势低洼,水流到这里便不再往东流,而是向北绕行,故称“断后”。 右踞苍虎龙左蟠:指金陵城(今南京市)南面有钟山(紫金山),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形如卧虎,似盘龙。 三百载:自三国孙吴建都于此以来,已历三百余年。 庭花玉树:指古金陵城的宫苑,因宫苑中多植花卉、树木而得名。 王气:帝王之气。城郭改:指南京城郭被夷为平地。 荒村古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赏析诗歌要从内容主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结构思路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然后结合诗句从炼字、意境、情感、手法等进行分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徙倚高台对寂寥”,此句写诗人登高远望,看到秋色中的南京城,不禁生出一种寂寞之感,“徙倚”写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徙倚”是徘徊
雨花台 阿师何术陨天花,台迥登临望眼赊。 百里晴山围帝宅,六朝芳草入僧家。 层层树色寒烟合,历历车声古道斜。 铁锁销沉龙战后,落潮处处咽红沙。 注释: 1. 阿师:对僧人的尊称。阿,通“啊”。 2. 陨(yǔn)天花:指天空中飘洒下来的花瓣或花雨。 3. 台迥(juàn):形容地势高远、孤峭。 4. 赊(shē):遥远。 5. 帝宅:皇宫。 6. 芳草:指生长茂盛的草。 7. 历历:清晰可见。
【注释】 南郭(wéi):指南京市的南郊。高台:高大的土山,即南京紫金山。迥:远。乘春:趁着春光。数散愁:消磨忧愁。雨花台: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因南朝梁昭明太子所植梅花经春雨后繁枝如雨故名。千嶂(zhàng):山峰。莺(yīng)花:指美丽的景色或物产。胜:美好。情兼水石幽:感情融合了山水之美。角巾(jiǎo jīn):用白角做的头巾。差(chài)自得:非常惬意。端合:正好适合。老林丘
【注】 法雨: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滋润。 何年散:何时散。 江云此日开:即“何年何月”。 花明子石出:花在石头上开放。 涧滴乳泉来:山涧有泉水流来。 拨溜珠挑杖,归樵翠拂台:形容山林中的人归来。 翻经人去后:佛经被翻过的人已经离去 讲坐久尘埃:讲经说法的地方久无打扫。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南京一处名胜古迹雨花台的咏唱,全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作者对雨花台美景的喜爱之情。 开头两句写雨花台的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考生“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雨花台”,注意“袖拂青霞一上台”中“拂”是“袖子轻轻拂过”的意思;“金陵王气自东来”一句中“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天边细雨空花落”一句中“落”是指落下的意思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初夏登临花未稀,一春多恨赏心违。 - 诗句释义:初夏时节来到雨花台,但见花还未盛开,稀疏的花朵中透露着一丝遗憾,因为春天时未能欣赏到花的美丽。 - 译文:初夏时节,我登上雨花台,却发现花朵稀少,心中充满了失望和遗憾。 - 关键词:初夏、登临、花未稀、一春多恨、赏心、违。 2. 群峰细雨江流转,万户垂杨燕子归。 - 诗句释义:雨中的山峰在细雨中显得更加清晰
雨花台 梅冈春雨霁,游屐满嶕峣。 烟柳矜三月,风华澹六朝。 霏微禅径湿,醒醉粉香销。 漳水南园绿,相思客梦遥。 注释: 1.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东北的一座山丘,因山上有一处名为“雨花台”的古迹而得名。 2. 梅冈:指的是南京的一个地名,这里可能是指雨花台所在的区域。 3. 霁:雨后天晴,天气放晴的意思。 4. 嶕峣(yáo):山峰险峻的样子,这里形容雨后的山丘景色。 5. 烟柳:指春天的柳树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振衣独上雨花台:振衣,抖擞衣服,表示振奋;独上,独自登上。雨花台,位于南京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风景区。 2. 衰草斜阳野望开:衰草,指荒废的草地;斜阳,指落日;野望,指野外眺望。这句话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站在雨花台上远眺的景象。 3. 一塔琉璃平槛立:一塔,一座塔;琉璃,指彩色玻璃瓦;平槛,指栏杆上的横木。这句话描述了雨花台附近的一座塔楼。 4. 四山苍翠抱江来
雨花台 同泰金钱赎帝子,江南好佛生欢喜。 注释:同泰寺用金钱赎回了被火烧死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江南地区有许多佛教寺庙,因此佛教徒们非常欢喜。 云光说法天雨花,缤纷四面飞红紫。 注释:佛教讲经时,天上会降下五彩斑斓的花雨,这景象美丽迷人。 吁嗟雨花不雨粟,空使台城鬼夜哭。 注释:可惜这雨花虽然美丽,却不能像粮食一样养活人们,反而让那些在台城中死去的人的灵魂在夜晚哭泣。 登台不见讲经人
【注释】 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东郊,原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其亡弟朱标的功绩所建。相传朱元璋在南京出生长大,曾在此读书,后来他发动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草青青:指草木茂盛的景色。 落日犹衔木末亭:落日时分,夕阳余晖照在木末亭上,犹如夕阳仍挂在亭边。木末亭是雨花台下的一个亭子。 一线长江三里寺:指一条江流从远处伸来,穿过三里寺的山门。 千年鹤唳九秋萤:传说有一只千年老鹤
【注释】: 1. 山蟠江绕树层层——山高耸,蜿蜒曲折的长江绕着它流。 2. 木末危亭晚更登——傍晚时分登上了一座孤零零的高塔,是木的末端。 3. 烟雾不分千里目——烟雾弥漫看不清千里之外的景象,形容视野被云雾所笼罩。 4. 牛羊都识六朝陵——牛群和羊群都认识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六朝的墓地。 5. 城头霞乱宫云散——城头上的彩霞像乱了似的,宫里的云彩像散开了似的。 6. 渡口花浓战血凝——到了渡口时
雨花台 据阜高台俯井闾,讲经因以得名诸? 维摩已是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 注释版: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南边,是一座秀丽的山岗,海拔约100米,长约3.5公里。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传礼授农算起,这里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雨花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维摩已是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 译文: 维摩诘已经沦为了无用之物,梁武帝却成了捡拾别人言论的人。 赏析:
注释: 雨花台:指南京的雨花台公园,因园内有石刻雨花像而得名。 说法雨曼陀:指雨花台上有雨花石,形状酷似梵文“曼陀罗”。 高风宛如昨:形容雨花台上的松树高大挺拔,如同昨天一样。 坐久寂无人:坐在雨花台上,四周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 惟有松花落:只有松树上的松花在落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花台的景色和氛围。首两句通过对雨花石的形状和质地的描绘,展现了雨花台的独特魅力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行尽长干道,崇台得壮观。 - 注释:长干道,地名,这里可能指南京的长干路,是古时候的一条重要街道。“崇台”指的是高大的建筑或建筑群。这句话意味着诗人走遍了长长的长干道,看到了高大的建筑群,感到非常壮观。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城市繁华景象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身处现代都市生活的感慨。 2. 秋天多雨势,江上更风寒。 - 注释:秋天,天气多雨,江上,指长江上的景色
【解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南京雨花台景色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雨花台的描写赞美了其自然之美、历史之长、人文之盛,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何地飞花雨”,写景。雨花台在南京市区东北,这里用“何处飞花雨”来代指雨花台,以问句形式开篇,既显得气势磅礴,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诗人将“何处”与“飞花”结合,形象描绘出春花烂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同时暗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晴空无片云”
雨花台 崇冈跋马晚春晴,凭览遗台触慨情。 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 注释与赏析: 崇冈跋马晚春晴,凭览遗台触慨情。 崇山峻岭,暮春的阳光洒满大地,我骑马登上高山眺望。面对这座已经废弃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感慨之情。这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过去的怀念。 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 既然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就让这场花雨成为最后的告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