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无梦归天台

风驭去难留,将期汗漫游。
入辞丹陛晓,重卧赤城秋。
枕畔红霞合,门前瀑布流。
龙车款太帝,鹤信寄浮丘。
醉引青鸾曲,闲披白鹿裘。
夜来胡蝶梦,先已到瀛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无梦归天台》是一首具有深刻意境的诗歌,由陈尧叟创作。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尧叟,宋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他的诗作往往富含哲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1. 诗歌原文:”山人之所隐,临海赤城闲。天台峰峨峨,剡水声潺潺。绝顶一室非尘寰,忘形终日同云闲。仙軿每戾止,人迹绝跻攀。沆瀣挹朝味,冰雪留童颜。手持百首还元诗,诗成自谓人不知。世人得之蹈,希夷自此游。朝市皆争识形仪,承祯以道遇明主。子训卖药归会稽,张君今能尽继之。冥冥孤鸿东南飞,邈然不自烟霞期。”(注:此为原诗部分摘录)

  2. 诗歌赏析

  • 该诗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对天台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玉韫深山珠在水”,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如同珍宝一般珍贵。
  • 通过描写友人返回天台的情境,诗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中的“手持百首还元诗”可能寓意着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
  1. 文化背景
  • 天台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陈尧叟选择以天台山为背景,可能是受到这一地理和文化环境的启发。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宋诗的典型风格。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厚的哲理。
  1. 现实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陈尧叟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亲近,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中的平凡美好,追求心灵的自由。
  1. 影响与评价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送张无梦归天台》不仅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人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