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夜行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默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方法筛选并加以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夜行”要求考生写出全诗;“格式要求”要求考生写出诗句,译文,注释和赏析。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少字的情况,书写工整清晰,不添字不漏字。 【答案】 (1)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年老之后,追求功名的意念已经淡薄了
夜行 路长忧炬尽,马弱畏泥深。 肠断猿啼树,魂惊鬼啸林。 艰危穷自惯,寒苦老难禁。 回首金牛道,加鞭负壮心。 解析与译文: 1. 路长忧炬尽 - 注释:路途漫长,担心蜡烛燃尽。 - 译文:在漫长的旅途中,我担心手中的蜡烛会燃烧尽,无法指引回家的路。 2. 马弱畏泥深 - 注释:马匹羸弱,畏惧泥泞的路面。 - 译文:我的马匹因为身体虚弱而不敢深入泥泞的地带。 3. 肠断猿啼树 - 注释
夜行 红藤拄杖扶衰病,村北村南破夜行。 闲绕长堤逐萤火,戏临荒沼问蛙声。 倦游但有笭箵兴,久客真谙褦襶情。 安得故人同一醉,三更城上看河倾。 译文注释 红藤:用红藤条做的拐棍。 拄杖扶衰病:指拄着拐棍支持身体。 村北村南:形容行走的路程之远,也比喻生活艰难、奔波劳苦。 碪(huán)箵(zhì):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泛指野菜。 褦(xié)觽(lín):同“荔”,一种果皮很厚的水果。
注释: 夜行如在旦,残月清林光。 云气生深涧,露华从蚤凉。 白沙郁浩浩,翠壁凝苍苍。 寂历松柏径,经过花草香。 鸡声互村落,曙色动柴桑。 即事况多感,离心含永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夜晚行走景色的诗。诗中描绘了夜晚行走时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首句"夜行如在旦,残月清林光",意思是说晚上行走如同白天一样明亮,残存的月亮映照在清新的树林中
【注释】: 小仆兼疲马:小仆人和疲弱的马。小仆,即小僮;疲马,指疲劳的马,这里暗喻作者自己。 沧江愁我处:沧江,指长江,此处代指诗人的家乡。 烟光似近城:烟光,指夜色中的灯火,如烟雾般的光辉。近城,即接近城市的意思。 无月又三更:无月,没有月光;三更,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三更相当于半夜时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至的《夜泊牛渚怀古》。诗中以简洁的语言
夜行 注释:- 万里凋裘向北天:形容天气寒冷,衣服被风吹得紧贴身体,像被剥去了皮毛。 - 西风双鬓又经年:表示岁月流逝,头发变白。 - 疏杨几树青相慰:指在荒凉的地方看到稀疏的树木,它们的颜色显得格外鲜艳。 - 残月半江寒未眠:指夜晚,月光映照在河流上,使整个河面都显得寒冷而宁静。 - 山城雁度千家杵:指在山城中,大雁经过时,人们用木棍捣衣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村子。 - 村落鸡声五夜船:指在村庄里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夜行” - 解释:描述了在夜间进行行走的情景。 - 译文:《深夜苦催发,人行语不哗》。夜晚,我不得不催促出发;行进间,我尽量保持低调不喧哗。 - 注释:苦催发(形容被迫、不情愿地) - 表达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情愿。人行(人在路上行走) - 描述场景的主体是人。语不哗(语言不嘈杂) - 说明作者努力保持安静,避免打扰周围环境。 2. 第二句 - 解释:“林乌惊列炬
《夜行》 野暗毛精土,天昏太史河。 阴林晴见火,山店夜闻锣。 独树疑人立,冲风似鬼过。 仆夫前慰我,官路已无多。 注释: - 野暗毛精土:野地昏暗,月光如霜。 - 天昏太史河:天色昏暗,仿佛是太史河的倒影映入天际。 - 阴林晴见火:在阴暗的树林里,阳光照射下能看到火焰。 - 山店夜闻锣:山间小店夜晚传来锣声。 - 独树疑人立:一棵树孤独地站立着,仿佛有人站在那里。 - 冲风似鬼过:风吹过时
诗句释义 1 白发南冠愧楚囚 - “白发”形容人的年老,此处用来形容诗人年纪已高。“南冠”通常指的是古代囚犯的帽子,这里比喻诗人的身份。“愧楚囚”表示因自己的身份而感到羞愧。 2. 官程日夜促行舟 - “官程”指官场的规定行程或日程。“日夜催”意味着时间的紧迫,催促着必须赶路。“行舟”即船只在水面上行驶。 3. 橹声摇月鸣鹅鹳 - “橹声”是划船时使用桨的声音,常与水乡、河流有关
【诗句注释与赏析】 夜行 一片泥滑滑,纵横荆棘树。 月暗少人行,前村不知路。 注释: 1. 一片泥滑滑:形容地面非常湿滑、泥泞。 2. 纵横荆棘树:形容道路两边有非常多的荆棘和树丛。 3. 月暗:月光昏暗不明。 4. 少人行:很少人行走。 5. 前村:前方的村庄。 6. 不知路: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泥泞和荆棘中的行走情景。首句“一片泥滑滑”直接点明了地面的恶劣环境
夜行 暮色悄悄来临,群动迷失方向。新月挂在天中,夕阳倒映在水上。长年苦读一榜,及此风平浪静。舟疾迎向四野,风雄让给万流。寒狗吠声入耳,密树鸟叫声传。村远意先亲近,路途平坦心壮。进退无主两难,愁思怎能忘却?时来骑危篷上望,眼注落清旷处。 注释: 1. 暮色:傍晚的天色。 2. 悄至:悄悄地来到。 3. 群动:各种动物或事物。 4. 新月:农历每月十五前后的月亮。 5. 安天:天空。 6.
【赏析】 这是一首写幽深山野的诗。首句“溪暗闻流泉”,以“溪暗”形容环境的幽深,以“听流泉”突出了环境之静。次句“月黑不知路”,以“月黑”点明时间,以“不知路”烘托环境的幽深。三句“时闻出涧中”,以“时闻”写出了诗人对环境的感知和内心的感受。尾声“幽禽学人语”,以“幽禽”点明动物的种类。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而含蓄隽永。 注释: 夜行 溪暗 —— 指夜晚的溪水昏暗不清。 流泉 ——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水响暗中听,孤帆夜不停。 译文:在夜色中,我静静地听着水面传来的声音,而那孤单的船帆却依旧在黑夜中前行。 注释: "水响"可能指的是夜晚水流拍打岸边或河床的声音,"暗中听"表达了诗人是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这一切;"孤帆"形容了船上没有其他人,只有一叶小船;"夜不停"则描绘了尽管环境宁静,但船依然不停地航行着。 2. 舟轻去飞鸟,镫闪似流萤。 译文
夜行 注释与赏析: - 月黑荒山道,驱车任意行。 - “月黑”描绘了夜晚的黑暗,“荒山道”则暗示道路荒凉。这里的“驱车任意行”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独自驾车前行的自由感。 - 遥随磷火影,但有草虫声。 - “磷火”是一种荧光物质,常在夜晚发出微光,这里象征着微弱的光源。而“草虫声”则是自然界的声音,表明诗人虽然在幽暗中前行,但仍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 木石真吾侣,泥涂叹此生。 -
《夜行》 扁舟一叶御微风,星影摇光碧浪空。 暮霭沈沈迷远岸,橹声咿哑月明中。 注释: 夜幕降临,我乘着一叶扁舟,驾着轻风前行。星星的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摇曳,一片宁静而空旷。 远处的山影渐渐模糊,被夜色笼罩,只能看到那片朦胧的雾气。船桨发出咿呀的声音,在明亮的月光下,仿佛是在诉说着什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乘舟而行的场景。首句“扁舟一叶御微风”,形象地描绘了小船在微风中行驶的情景
《夜行》 不遣征魂定,东风夜放舟。 梦犹随蝶化,身已逐萍浮。 屺岵嗟行役,云山入卧游。 但能营菽水,何必问皇州。 注释: 不遣征魂定,东风夜放舟。 ——不派遣征伐的魂魄安定下来,在东风的夜晚放船出发。 梦犹随蝶化,身已逐萍浮。 ——梦仍然随着像蝴蝶般的变化,身体已经随着浮萍漂流。 屺岵嗟行役,云山入卧游。 ——看着远方的山丘,感叹自己在外征战服役;云山如画般美丽,让人想要在其中休憩。
这首诗的译文是:在虎峰山下夜晚独自行走,露水重压毛发感到寒意。 风吹过听到泉水的声音,树林尽头看到天空的影子。 走出坟墓磷火不会飞,宿鸟先被鹘叫声惊动。 回顾城中山道,残灯映照出夜色的明亮。 注释解释: 1. 夜行虎峰下,露重毛发冷 - 描述了诗人在夜晚独自在虎峰山下行走,因为露水重压导致毛发感到寒冷。 2. 风过闻泉声,林尽见天影 - 风吹过听到泉水的声音,树林尽头看到天空的影子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夜晚降临,山岩谷壑间一片暮色。苍茫中道路分不清方向。乱鸦惊飞,夜树在叫;故鬼悲啸,秋坟在响。溪流广阔,寒渡迷失;山影朦胧,冻云封锁。野路无人问津,败叶纷纷飘落。 赏析: 首句“暝色生岩谷,苍茫路不分。”描绘了夜晚时分,山岩谷壑之间被暮色笼罩,显得模糊不清的景象。这里的“暝色”指的是夜色渐深,而“岩谷”则指那些深邃险峻、不易察觉的地方。这种景色给人一种神秘而幽远的感觉
注释:深夜行走在万壑之中,只见山月高悬,星星点点。山路之上,半天的星光和星辰显得苍茫深邃。岭间的云雾,阻挡了钟声的回荡,只有一路松花的清香传来。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深夜行于山中的景象。首句写夜幕降临后山中的宁静和幽深,以及月亮的出现给山间带来的静谧美。第二句描绘出夜晚天空的辽阔与星辰的闪烁,营造出一种苍茫而深远的氛围。第三句表现了山间云雾的浓厚,使得钟声难以穿透
《夜行》 车马秋萧瑟,征途夜可怜。 月光澄爽气,山影隔凉烟。 明灭渔村火,横斜野渡船。 远天空极目,箕斗落峰前。 注释: - 车马秋萧瑟:指秋天的车马行驶时发出的声音,萧瑟形容声音凄凉、冷清。 - 征途夜可怜:征途(旅途)在夜晚显得格外可恨或令人怜悯,因为夜晚的旅程常常更加孤独和漫长。 - 月光澄爽气:月光清澈明朗,给人带来清爽的感觉。 - 山影隔凉烟:山的影子映照在凉爽的烟雾中
夜行 踯躅行宵路,苍茫不自愁。 无人烟草阔,绕足水泉柔。 柝远疑村近,星明识径幽。 未知身过处,可有屐痕留。 注释: - 踯躅行宵路:行走在夜晚的小路上犹豫不决。 - 苍茫不自愁:面对茫茫的夜色,心中却并不感到忧愁。 - 无人烟草阔:四周没有人烟,只有广阔的烟草。 - 绕足水泉柔:脚下的溪流柔软且潺潺。 - 柝远疑村近:远处传来打更声,使人误以为是村落。 - 星明识径幽:星辰明亮指明方向
夜行 不辨路何处,行行月影中。 虫吟千树碧,犬吠一灯红。 屈折迷新径,扶持仗小僮。 到家还不寐,闲坐理丝桐。 注释: 1. 不辨路何处——无法辨认路在何方。 2. 行行月影中——行走在月亮的阴影下。 3. 虫吟千树碧——昆虫的鸣叫声使得树木显得一片翠绿。 4. 犬吠一灯红——夜晚的狗叫声,点亮了一盏红色的灯笼。 5. 屈折迷新径——曲折蜿蜒地迷失了新的道路。 6.
夜行 露沾无遗草,月明先到山。 披衣出郊外,步缓心自闲。 偕行只影亲,细语幽泉湲。 去去十余里,村村傍林峦。 枯冢间茅屋,生愚与死顽。 鸣鸡惊人耳,敢辞行路艰。 注释: 1. 露沾无遗草:露水打湿了草丛。 2. 月明先到山:月亮升起时,已经先照到了山头。 3. 披衣出郊外:穿上衣服走出郊外。 4. 步缓心自闲:步伐缓慢,心里感到宁静。 5. 偕行只影亲:独自前行,只有身影相随。 6.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提示语进行分析。 夜行(其一) 行旅暮声嚣,前行渐寂寥。 山于阴后大,路向夜中遥。 每误丛林莽,时惊野火烧。 由来役名利,此味得应饶。 注释:行旅者在傍晚时分发出喧嚷的声音,继续前行,渐渐地感到寂寥。山在阴后显得庞大,路上的行程在夜间行进得很遥远。经常被树林莽然所误,有时又因惊起了野火而惊恐
【注释】 暮色:傍晚时分的天色。杳渺失天青:形容天色非常暗淡,看不清天际的景色。野阔云为岸:原指山高路远,但因云层低垂,反而觉得云就像岸边一样。高:形容词后缀,表示程度。 行歌声苦涩:形容路途遥远,辛苦难耐。喜得荒村近:高兴地发现离村子很近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行走在荒凉的乡间小路上时的感受。 首句“苍然来暮色”描写的是夜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景象。第二句“杳渺失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