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未得志,落魄有谁怜。
一饭寻常事,千秋颂母贤。
漂母祠
介绍
漂母祠是一座位于江苏淮安市的历史文化遗迹,以纪念西汉时期著名军事家韩信的母亲。这座祠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传统美德和孝道的一种传承。
漂母祠位于江苏省的淮阴区,具体地址在马头镇太山村。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韩信少年时钓鱼的地方。关于韩信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颇多记载,而漂母祠便是其中一处著名的地点。韩信曾在此处度过一段艰苦的岁月,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他的才华和志向,也展示了他早年的困境与挑战。
相关推荐
【注释】 1. 漂母祠:纪念古代韩信的母亲,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2. 英雄:这里指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 3. 落魄:失意,不得志。 4. 一饭:指韩信受漂母之食,得以生存。 5. 寻常事:普通的、平常的事。 6. 千秋:千年。 7. 颂母贤:颂扬母亲贤良淑德。 8.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赞颂。首句“英雄未得志”,表达了韩信虽然有雄心壮志,但最终未能实现抱负的事实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全诗句义进行理解分析。 第一句“一日王孙饭”,王孙,泛指贵族子弟。王孙饭,是贵族子弟的饭食。王孙是古代贵家的子弟,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第二句“千秋漂母名”,漂母,即刘媪,刘邦的母亲。 第三句“壶浆谁可报”,壶,酒器;浆,粥类食品。壶浆,泛指百姓的饭食。谁可报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法报答。 第四句“俎豆自含情”,俎
诗句释义与译文 漂母祠 - “七尺空长大”:指自己身高虽高,但因无依无靠而显得渺小。 - “茫茫在草莱”:形容自己漂泊不定,生活艰难。 可怜诸母漂 - “可怜诸母漂”:指的是众多的母亲们都像水上的浮萍一样,无依无靠地飘荡,生活困苦。 只有一人哀 - “只有一人哀”:表示在众多的苦难中,只有这位母亲独自承受着痛苦和不幸。 不望真王报 - “不望真王报”
漂母祠 世间谁谓男子智,跨下侯王眼不识。 尘埃物色有英雄,众人所难妇人易。 一饭博换千金来,千金不受名乃至。 衿鞶者流如是奇,言下寻绎有深致。 进食吾以哀王孙,岂以壶餐因为利。 功臣事业纯臣心,望报不可皆此类。 圮上黄石教子房,子房用之赤松避。 吾悔不用蒯生言,惜哉未达漂母意。 译文: 世人常认为男人智慧过人,却忽视了那些被胯下之辱的侯王们同样能识才。 尘埃中的人才往往被忽视
【注释】 古渡:渡口旁的旧有码头,也指渡口。 临祠庙:指对祠堂庙宇的临近。 长淮:淮河。 市门:指市集的大门。 旌旗:这里借指战旗,因为战旗是古代军队的标志。 风雨锁黄昏:风雨交加,使黄昏更加昏暗。 求知己:寻求能了解自己的人。 荣华少故恩:富贵时很少顾及别人的恩情。 湖边:水边的近处。 牧竖:放牧的小童。 王孙:贵族子弟,也泛指有身份地位的人。 【赏析】 此诗首联写诗人在淮河之滨遇到一位漂母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为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则要逐句进行解读。第一句“王孙去不返,淮水亦东流”,点明了时间,是诗人的游子身份;第二句“宿草封遗冢,行人说故侯”,描写了作者在江边遇到老妇人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感激之情。第三四句写诗人看到荒祠中黄叶飘落的景象和寒渚中的白蘋飘零,由此想到自己与老妇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她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漂母祠 子胥逢击絮,遂为鞭尸人。 “子胥”指的是伍子胥,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伍子胥逃亡到楚国时,受到楚平王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太宰。然而,他后来却因不满楚平王的专权而被诬陷并被杀害。这里“击絮”可能暗示了他被迫流亡至淮河流域,并在淮河边上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 “淮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交界处
注释:漂母,指汉代开国功臣韩信的母亲,在淮阴侯的庙前。落落,高峻的样子。悠悠,长久、深远的样子。从今,从今后。惭,惭愧。 赏析:此诗写诗人感激漂母的养育之恩,自愧不如韩信,不敢再像当年那样骄傲。全诗以“漂母祠”为线索,先写诗人对韩信的敬仰之情,再写自己惭愧之情
诗解: 1. 刘宗火冷寒灰灭 - 刘宗火:可能是指某位姓刘的人物,但具体身份不明。 - 火冷寒灰灭:形容事物或景象的消逝、消亡。 2. 浣衣墩上蘋花热 - 浣衣墩:洗衣用的石墩。 - 蘋花热:指洗衣墩上长出的蘋花。蘋花通常生长在水边,此处特指水中洗衣墩上的蘋花。 3. 一饭王孙直许钱 - 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 直许钱:直接答应支付金钱。这里的“钱”可能是指赎金或酬谢金。 4.
【注释】 1、刘伶:东汉末年著名的狂士,酒中仙。相传他常在醉酒后裸体裸足在泥水里行走,被人们称为“醉鬼”。2、萧相国:汉初开国功臣萧何的封号。3、饿莩:饿死的人。4、识英雄:辨别英雄。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对汉代名臣萧何以赞颂,来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全诗语言平实,但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渴望社会进步的思想感情。 “漂母祠”是纪念汉代贤相萧何的祠堂
【注释】 一饭:指韩信在贫困时,受漂母的供养。 王孙:即公子,指汉文帝。 知已:了解自己,知己。 至尊:指皇上。 【赏析】 此为颂扬汉代开国功臣萧何的诗。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信至南郑,诸将既不得善骑,又皆亡归,无所事信,信数自伤,独无他计而说上,上不我用,上辱我甚,当众骂之曰:公欺秦者有功,如不能,乃效廉颇徙之!我且斩将军头,言如市耳。”萧何对汉高祖刘邦有恩德,刘邦曾说过
【注释】 ①漂母:古代一位叫朱买臣的贫苦读书人,曾受到一位老妇人的帮助。后来中了官,不忘旧恩,回到家乡与老妇人相会,并给她买了一亩薄田,以报答老妇人当年的养育之恩。 ②萧萧:形容风声凄清。 ③絮:飘飞的柳絮。 ④楚驿:古时设在楚国境内的驿站。 ⑤韩山、王孙:均为地名,在今江苏省。 ⑥泣:流泪,指感激之情。 ⑦王孙:贵族子弟。 ⑧酬:报答。 译文: 淮阴的落日下,孤零零的庙宇还存留着
诗句解释: 1. 层城依片石: 描述的是城墙,它被一块块石头所围绕。 2. 古木咽寒禽: 古老的树木在寒冷的天气中发出沙哑的声音,好像是在低声吟唱。 3. 自有留名地: 指这个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后人记住,成为名声的地方。 4. 何存望报心: 表达了一种期待回报的心情,但现实中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5. 筑坛多倚仗: 形容自己依靠力量和能力建立的基业。 6. 垂钓辨浮沉:
一、注释 1. 漂母祠:指纪念韩信的母亲的祠堂。 2. 一饭相怜:韩信曾受漂母的恩惠,韩信贫困时在漂母处讨饭,漂母给他饭吃。 3. 良不易:非常难得。 4. 千金为报:用重金来回报。 5. 豪杰:指有胆略和智谋的人。 6. 扶汉:支持汉朝的统治。 7. 谁在尘埃豫识韩:是谁能预见到韩信会成为杰出的人物? 8. 阿母淮阳祠貌古:漂母的祠堂在淮阳,很古老。 9. 王孙云梦主恩残:韩信的封地位于云梦
漂母祠 男儿今古几埃尘,肯信王孙容易识,只缘一饭是知人。 译文: 在古今之间,有多少男儿如尘埃般被遗忘,而漂母祠却始终被人们所纪念,这足以说明施恩于人的美德是多么的珍贵。韩信年轻时曾受漂母之恩,后来他成为大将军,也不忘回报这位曾经给予他饭食的老妇人千金。 赏析: 这首诗以“漂母祠”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传达对施恩于人的美德的赞扬和对感恩之情的重视。诗中通过描述男儿、漂母和王孙的形象
【注释】 1. 漂母祠:指韩信曾经投靠过的一位叫漂母的女子所建的祠堂。 2. 为访淮阴迹:为的是探访一下淮阴侯韩信的遗迹,即韩信当年流浪时曾寄宿过的处所。 3. 一饭有遗思:指韩信在贫困中,只吃过一次漂母的饭食,但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4. 草带王孙恨:草鞋是王孙(贵族子弟)的,王孙因贫寒而感到遗憾。 5. 蝉馀国士悲:蝉鸣是贵族的象征,王孙的哀怨与蝉鸣声相合。 6. 飘零吾自笑:我漂泊无依
【注释】 1.漂母祠:供奉漂母的祠堂。漂母,是古代一位为韩信提供衣食之恩的人,韩信后来成为汉朝的一位名将。 2.王孙:指汉初名将韩信。 3.昔:昔日。 4.不图报:不指望报答。 5.今朝始是恩:今天才感到这是恩情。 6.庭柏:庭院中的柏树。 7.垣败旧碑存:墙已倒塌,但是以前的碑文还在。 8.英雄事:英雄事迹。 9.升沉:指一个人的荣辱兴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参观漂母祠后所作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漂母祠 - 指纪念一位名叫漂母的女性的庙宇,她曾帮助韩信渡过难关。 2. 王孙艰一饭 - 王孙指的是贵族或显贵之人,这里指韩信。韩信曾经在困境中,靠一位老妇人(漂母)的帮助才得以存活。一饭意味着极其简单的一餐,突出了漂母的恩情。 3. 千古数豪英 - 自古以来,像韩信这样有才华但遭遇挫折的豪杰并不少见。这里的“豪英”是指那些英勇出众的人物。 4. 不识封侯相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漂母祠》。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1. 步自城西门,古祠蔽荒垣。 - 从城西门开始步行,古老的祠堂被荒废的城墙所遮盖。 2. 借问道傍子,云是漂母魂。 - 在道旁询问路人,他们说那是漂母的灵魂。 3. 慨昔逐鹿代,英俊殢邱樊。 - 感慨当年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被困在陷阱中。 4. 桓桓淮阴侯,韬钤富心源。 - 英勇的淮阴侯韩信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字词含义的理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即可。“曾谓千金”,是说曾经把漂母当作千金来看待;意思是说曾经认为她像千金一样对待自己。“酬一饭恩”,是说报答那一碗饭的恩情。意思是说报答了那一碗饭的恩情。“往来人下拜”,是说那些前来吊唁的人,都向漂母行跪拜礼。意思是说那些前来吊唁的人
【注释】: 一饭当年报不遗:漂母,即孟母,曾以乳汁养孤苦无依的韩信,韩信感其恩德,后来成为一代名将。当年,指韩信被刘邦封为淮阴侯的时候,他不忘漂母之恩,特地派人送去黄金百斤报答她。不遗,不遗漏,指没有忘记。 王孙:旧时称贵族或官僚。更何之:到哪里去?之,到。 平生:一生,这里指从幼年直到晚年。自叹:自己感到遗憾、惭愧。无知己:没有知心的朋友。千里来寻:不远万里去寻找。 【赏析】:
诗句释义: 1. 漂母祠:指的是纪念漂母的庙宇或祠堂。漂母,即韩信的母亲。 2. 云黯矶头日未红:形容天色昏暗,日出时尚未泛红。矶头,指江中的岩石。 3. 人间谁是惜英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真正珍惜和尊重英雄? 4. 伊家尚识千金报:那个人仍然记得对韩信的厚待和资助,即使是用金钱作为回报。 5. 汉主都忘百战功:汉朝的君主已经忘记了韩信为他征战沙场的功劳。 6. 一片断碑荒草合
漂母祠是一处纪念古代英雄韩信的祠堂,位于淮阴古城东门附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诗中通过细腻地描绘祠堂的景象和周围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漂母高尚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句释义: - “萋萋衰草带城根”:描述了淮阴古城东面,在祠堂中享用人们祭祀的食品的场景。这里使用的“衰草”一词,传达了一种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 “汉家斗大黄金印”
漂母祠,位于江苏淮安市的淮阴区,是纪念一位以浣洗为生的妇人的地方。她的慷慨与智慧对韩信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儒坑兵销长城筑”:这句描述了秦国的强大和对百姓的剥削,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宏伟工程长城的修筑。这里的“儒坑”指的是对读书人的残酷压迫,而“兵销”则反映了秦朝对士兵的无情消耗。 2. “天下苦秦几上肉”:表达了人们对秦朝暴政的深深厌恶
注释:楚地的老妇人在祠堂旁献上白蘋花,是谁用一杯酒祭祀王孙。 即使是千金一碗饭,也会想着报答恩情,怎会忘记高皇吐哺的恩德?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寄楚中孟冬野人》。诗中描绘了一位漂母祠边的老妇人,她向庙里供奉着白蘋花,以表达对王孙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而王孙则被老妇人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他深感愧疚,想要回报老妇人的养育之恩。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他对高皇帝恩德的感激和忠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等进行具体分析。 “淮水汤汤拂柳丝,韩侯遗迹至今垂”,意思是:淮河水波滔滔,轻拂着垂柳的柔条,韩侯的遗像至今还高高悬挂在那里。“韩侯”即韩愈,他曾任吏部侍郎、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知制诰、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后因谏迎佛骨一事触怒宪宗而遭贬为潮州刺史
【诗句释义】 淮阴侯韩信一生误在报,谓我报人人报我。 解衣推食当酬恩,鸟尽弓藏竟罹祸。 王孙一饭母先哀,望报分明指祸胎。 可怜遗憾望夷钟室,何似全身返钓台。 张韩以外功皆狗,张也辟谷韩授首。 奇才感动两神人,一黄石公一漂母。 【译文】 淮阴侯韩信一生误在报,谓我报人人报我。 解衣推食当酬恩,鸟尽弓藏竟罹祸。 王孙一饭母先哀,望报分明指祸胎。 可怜遗憾望夷钟室,何似全身返钓台。 张韩以外功皆狗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古喻今,借古人之典,抒发自己的情感。“漂母祠”,即《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句意为:少年时项羽曾欺负一位老妇,如今这位老妇人却怀念他当年在钓鱼上竿的时候。“恨”,遗憾;“念”,怀念。两句合起来,意思是说,当年年少气盛的项羽曾欺侮过一位老妇人
【诗句释义】 1. 千金报漂母:用千金来报答漂母。 2. 百钱报南昌:用一百钱来报答南昌。 3. 等为酬一饭:等到可以回报她的一顿饱餐。 4. 恩怨难相忘:恩恩怨怨,难以忘记。 5. 功成名亦立:功业成就、名声建立。 6. 悲哉未央执:悲叹自己未能善终、结局悲惨。 7. 为德何不卒,天下常已集:为何不把道德修养完成呢?天下百姓早已安定了。 【译文】 我用千金报答那位曾经哺育我的母亲
漂母祠 一饭原无重,千秋独有君。三齐如不显,空自饱王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带剑少年和垂竿老母的对比,展现了世事如波涛般起伏不定,即使英雄也难以逃脱命运的安排。诗人通过对带剑少年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昔日豪杰到落魄英雄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而对老母的描写则展现了她的善良与坚韧,以及她对少年的深厚情感。整首诗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又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使得诗歌内容丰富,富有深意
漂母祠 一首怀旧之诗,怀念昔日恩情 1. 第一章:流水与祠门 - 描述一湾清澈的流水和飘雪覆盖的祠门,营造出宁静而古朴的氛围。 - 使用“荒雪”一词,传达出时间的流转和环境的变迁。 2. 第二章:王孙与钓翁 - 通过对比带剑少年和垂竿的老者,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人生态度的差异。 - “不见王孙钓”,暗示了时间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过去记忆的怀念。 3. 第三章:恩情与报恩 -
这首诗的大意是描述一个贫穷的老妇人(漂母)如何用一顿饭食帮助一个贵族子弟,这个贵族子弟后来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人物(太息淮阴子),并回报了老妇人的恩情。诗中通过对老妇人和贵族子弟的描述,表达了对才德之人的赞美以及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 诗句释义 1. 世俗薄寒士:世俗的人看不起贫寒的读书人。 2. 那如一漂母:就像一位普通的乞丐母亲(漂母)。 3. 异眼看王孙: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贵族子弟。 4.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而得出诗句所写的内容。然后是对句子的理解分析,此题中注意重点字词“报”“恩”“王孙”等。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即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一饭且知报,宁忘推食恩”,意思是说:我一顿饭都记在心上报答你,怎么会忘记你的恩情呢?“宁忘推食恩”的意思是:怎么能忘记你的恩情呢?“报”是报答的意思
翻译:淮阴的不侯母亲不曾被祭祀,一顿饭之恩却让王孙感激千万年。施惠不求回报是何等困难,能哀怜王孙又岂是轻易之事? 注释: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指韩信少年时居住的地方;不侯,古代对侯爵的谦称,此处指韩信未被封侯前的低微身份。王孙,指韩信,这里泛指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一饭,指韩信受漂母供养,仅吃一顿饱饭。施,给予;望报,希望得到回报;良独难,非常困难;能哀,能够怜悯;王孙,指韩信或其子孙。讵,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赏析诗句含义,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及诗句的意思。 “惭愧恩叨一饭深”,惭愧:感激而自感羞愧。惭愧,指自己因得到母亲的周济而心存感激
【诗句释义】: 1. 一饭胡为者,英雄更觉难。 - “一饭”指的是一次简单的餐食,“胡为者”则表示为何要这样做。 2. 古今双漂絮,楚汉一渔竿。 - “古今双漂絮”指的是古今的飘絮都如同飘动的棉絮一般,“楚汉一渔竿”则指的是楚汉时期的渔竿。 3. 祠讶千金小,碑怜百战残。 - “祠讶”指的是祠堂中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千金小”则意味着即使是小小的财富也值得尊敬。 4. 此人能识客,何必丈夫冠。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诗的“赏析”,要求是“逐句释义”“赏析”。 第一句“兴废经千古”的意思是:这座祠庙经历了千年之久而依然保存下来。第二、三句“可知逢世事,难得受人恩”的意思是:由此可知人世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第三、四句“屠钓通侯贱,壶飧老妇尊”的意思是:那些屠夫和渔翁地位低下的人却受到人们的尊重
【注释】 漂母:指韩信的母亲。乞食:讨饭。针砭:批评、劝诫。王孙:贵族或高官。矜伐:夸耀。宁:难道。来:来到。淮水:指淮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淮安时所作,诗人借凭吊淮阴漂母祠一事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首句“乞食亦偶然”,表明韩信乞食并非偶然之事。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暗含深意。韩信之所以能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成为汉初三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