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执徐,尽著雍困敦,凡九年。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四一年)
春,二月,冯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三月,立皇子康为济阳王。
夏,四月,癸未,平昌考侯王按薨。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冬,十一月,己丑,地震,雨水。
复盐铁官;置博士弟子员千人。以用度不足,民多复除,无以给中外繇役故也。
孝元皇帝下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四零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夏,六月,甲戌,孝宣园东阙灾。
戊寅晦,日有食之。上于是召诸前言日变在周堪、张猛者责问,皆稽首谢;因下诏称堪之美,征诣行在所,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领尚书事;猛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中书令石显管尚书,尚书五人皆其党也;堪希见得,常因显白事,事决显口。会堪疾喑,不能言而卒。显诬谮猛,令自杀于公车。
初,贡禹奏言:“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天子是其议。秋,七月,戊子,罢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冬,十月,乙丑,罢祖宗庙在郡国者。
诸陵分属三辅。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勿置县邑及徙郡国民。
孝元皇帝下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三九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幸河东,祠后土。
秋,颍川水流杀人民。
冬,上幸长杨射熊馆,大猎。
十二月,乙酉,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用韦玄成等之议也。
上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进见,人人自以为得上意。又傅昭仪及子济阳王康爱幸,逾于皇后、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养其心,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阴阳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论议者未丕扬先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九 · 汉纪二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包含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其内容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这部作品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而且以其庞大的篇幅、深邃的历史内涵和严谨的史学态度,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下面将详细介绍《资治通鉴》及其相关背景:
作者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不仅记录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间的大事,还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见解和评论,体现了他“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史学理念。
主要内容:《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恢复和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同时涉及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政策调整以及汉宣帝时期的社会变革等。书中还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抗击匈奴、班超经营西域等重要事迹,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汉朝的辉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版本及影响:《资治通鉴》的版本众多,其中以宋版最为知名。该版本在保留原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校订和整理,使得阅读更加顺畅。此外,《资治通鉴》还被后世多次翻刻和重印,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
《资治通鉴》不仅因其宏大的规模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而受到尊崇,也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来说,研读《资治通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学术体验。《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与劳动成果,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