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摄提格,尽旃蒙协洽,凡六年。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公元三零年)
春,正月,丙辰,以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徭役,比丰、沛。
吴汉等拔朐,斩董宪、庞萌,江、淮、山东悉平。诸将还京师,置酒赏赐。
帝积苦兵,间以隗嚣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垂,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因休诸将于雒阳,分军士於河内,数腾书陇、蜀,告示祸福。
公孙述屡移书中国,自陈符命,冀以惑众。帝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姓当涂,其名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
其骑都尉平陵荆邯说述曰:“汉高祖起于行陈之中,兵破身困者数矣;然军败复合,疮愈复战。何则?前死而成功,愈于却就于灭亡也!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遇更始政乱,复失天下,众庶引领,四方瓦解,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令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发间使,召携贰,使西州豪桀咸居心于山东,则五分而有其四;若举兵天水,必至沮溃,天水既定,则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矣!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桀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述以问群臣,博士吴柱曰:“武王伐殷,八百诸侯不期同辞,然犹还师以待天命。未闻无左右之助。而欲出师千里之外者也。”邯曰:“今东帝无尺十之柄,驱乌合之众,跨马陷敌,所向辄平,不亟乘时与之分功,而坐谈武王之说,是复效隗嚣欲为西伯
资治通鉴 · 卷四十二 · 汉纪三十四
介绍
《资治通鉴·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该作品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全书共计294卷,约300多万字,是中国古代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这部作品不仅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资治通鉴》作为编年体史书,以其详尽的历史记载和严谨的史学态度著称。它详细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之间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汉等多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梳理,司马光为后世提供了一部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源。
《资治通鉴》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典,也是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传记、政治斗争、军事征战等多方面内容,其中不乏精彩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例如,书中对汉武帝时期的描述,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汉朝的强大国力。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出师表》、《滕王阁序》等,这些都体现了《资治通鉴》的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上。首先,它在史学上的价值在于为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客观的视角。《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中,司马光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后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治通鉴》在文学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的精炼和叙事的生动。司马光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以流畅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书中的一些篇章如关于汉武帝、公孙述等历史人物的描述,都充满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此外,《资治通鉴》中还收录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诗词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既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又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资治通鉴·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还通过精彩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文学的魅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其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