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一 · 唐纪六十七

起著雍困敦,尽屠维赤奋若,凡二年。
懿宗昭圣恭孝文宗皇帝中咸通九年(戊子,公元八六八年)
夏,六月,凤翔少尹李师望上言:“巂州控扼南诏,为其要冲,成都道远,难以节制,请建定边军,屯重兵于巂州,以邛州为理所。”朝廷以为信然,以师望为巂州刺史,充定边军节度,眉、蜀、邛、雅、嘉、黎等州观察,统押诸蛮并统领诸道行营、制置等使。师望利于专制方面,故建此策。其实邛距成都才百六十里,巂距邛千里,其欺罔如此。
初,南诏陷安南,敕徐泗募兵二千赴援,分八百人别戍桂州,初约三年一代。徐泗观察使徐彦曾,慎由之从子也,性严刻;朝廷以徐兵骄,命镇之。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用事,军中怨之。戍桂州者已六年,屡求代还,戡言于彦曾,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旧戍卒一年。彦曾从之。戍卒闻之,怒。都虞候许佶、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皆故徐州群盗,州县不能讨,招出之,补牙职。会桂管观察使李丛移湖南,新使未至。秋,七月,佶等作乱,杀都将王仲甫,推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劫库兵北还,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朝廷闻之,八月,遣高品张敬思赦其罪,部送归徐州,戍卒乃止剽掠
以前静海节度使高骈为右金吾大将军。骈请以从孙浔代镇交趾,从之。
九月,戊戌,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卢耽为西川节度使,以有定边军之故,不领统押诸蛮安扶等使。
庞勋等至湖南,监军以计诱之,使悉输其甲兵。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严兵守要害,徐卒不敢入境,泛舟沿江东下。许佶等相与谋曰:“吾辈罪大于银刀,朝廷所以赦之者,虑缘道攻劫,或溃散为患耳,若至徐州,必菹醢矣!”乃各以私财造甲兵旗帜。过浙西,入淮南,淮南节度使令狐綯遣使慰劳,给刍米。都押牙李湘言于綯曰:“徐卒擅归,势必为乱,虽无敕令诛讨,籓镇大臣当临事制宜。高邮岸峻而水深狭,请将奇兵伏于其侧,焚荻舟以塞其前,以劲兵蹙其后,可尽擒也。不然,纵之使得渡淮,至徐州,与怨愤之众合,为患必大。”綯素懦怯,且以无敕书,乃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一 · 唐纪六十七”是唐代历史的记载,由宋代司马光所撰,胡三省音注。它记录了唐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中咸通九年的史事。该文献主要反映了懿宗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具体介绍如下:

  1. 历史背景
  • 时代与作者:“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十九年(公元1084年至1097年)。该书以时间为经线,事件为纬线,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直至五代末年的中国历史。
  • 内容与结构全书共294卷,包括1300万字的文字量,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每一卷都有独立的标题,每一段都以数字标记页码,便于查阅。
  1. 主要事件
  • 政治变革:”唐纪六十七”记录了懿宗时期的政治变动,如宦官李师望上言请求支援南诏之事,展示了当时朝廷内外的权力争斗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 军事冲突:在”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庞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彭城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发展,也反映了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挑战。
  • 社会矛盾:书中还涉及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如凤翔少尹李师望上言中提到的“巂州控扼南诏”一事,揭示了当时西南地区的复杂局势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1. 文学价值
  • 历史研究:”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它还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详细记载,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文学艺术:除了作为历史文献外,”资治通鉴”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司马光的文笔流畅,语言精炼,使得这部著作不仅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佳作,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版本信息
  • 现存版本:”资治通鉴”有多种刻本流传至今。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绍兴本、明嘉靖本、清武英殿本等,这些版本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变迁和学术发展。
  • 注释与翻译:对于非中文母语者而言,书中的注释和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胡三省的注本尤其受到学界的重视,为理解原文提供了便利。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一 · 唐纪六十七”是研究唐懿宗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唐代的历史脉络和社会风貌,还可以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思考空间,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