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六 · 后汉纪一

起强圉协洽正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九四七年)
春,正月,丁亥朔,百官遥辞晋主于城北,乃易素服纱帽,迎契丹主,伏路侧请罪。契丹主貂帽、貂裘,衷甲,驻马高阜,命起,改服,抚慰之。左卫上将军安叔千独出班胡语,契丹主曰:“汝安没字邪?汝昔镇邢州,已累表输诚,我不忘也。”叔千拜谢呼跃而退。
晋主与太后已下迎于封丘门外,契丹主辞不见。
契丹主入门,民皆惊呼而走。契丹主登城楼,遣通事谕之曰:“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我无心南来,汉兵引我至此耳。”至明德门,下马拜而后入宫。以其枢密副使刘密权开封尹事。日暮,契丹主复出,屯于赤冈。
戊子,执郑州防御使杨承勋至大梁,责以杀父叛契丹,命左右脔食之。未几,以其弟右羽林将军承信为平卢节度使,悉以其父旧兵授之。
高勋诉张彦泽杀其家人于契丹主,契丹主亦怒彦泽剽掠京城,并傅住兒锁之。以彦泽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彦泽罪。己丑,斩彦泽、住兒于北市,仍命高勋监刑。彦泽前所杀士大夫子孙,皆绖杖号哭,随而诟詈,以杖扑之。勋命断腕出锁,剖其心以祭死者。市人争破其脑取髓,脔其肉而食之。
契丹送景延广归其国,庚寅,宿陈桥,夜,伺守者稍怠,扼吭而死。
辛卯,契丹以晋主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黄龙府,即慕容氏和龙城也。契丹主使谓李太后曰:“闻重贵不用母命以至于此,可求自便,勿与俱行。”太后曰:“重贵事妾甚谨。所失者,违先君之志,绝两国之欢耳。今幸蒙大恩,全生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归!”癸巳,契丹迁晋主及其家人于封禅寺,遣大同节度使兼侍中河内崔廷勋以兵守之。契丹主数遣使存问,晋主每闻使至,举家忧恐。时雨雪连旬,外无供亿,上下冻馁。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独无一人相念邪!”僧辞以“虏意难测,不敢献食。”晋主阴祈守者,乃稍得食。
是日,契丹主自赤冈引兵入宫,都城诸门及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内容涵盖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由司马光编写,旨在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背景:《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他的一生几乎都致力于历史编纂工作。司马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为编撰《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作品特点:《资治通鉴》具有独特的编撰方式,全书分为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其特点是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详细记录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反映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命运。

  3. 历史意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被誉为中国史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它不仅被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广泛研究和引用,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古代史学经典。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还通过这些记录传达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智慧,对于今天人们理解国家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方向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