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强圉协洽五月,尽著雍涒滩二月,不满一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九四七年)
五月,乙酉塑,永康王兀欲召延寿及张砺、和凝、李崧、冯道于所馆饮酒。兀欲妻素以兄事延寿,兀欲从容谓延寿曰:“妹自上国来,宁欲见之乎?”延寿欣然与之俱入。良久,兀欲出,谓砺等曰:“燕王谋反,适已锁之矣。”又曰:“先帝在汴时,遗我一筹,许我知南朝军国。近者临崩,别无遗诏。而燕王擅自知南朝军国,岂理邪!”下令:“延寿亲党,皆释不问。”间一日,兀欲至待贤馆受蕃、汉官谒贺,笑谓张砺等曰:“燕王果于此礼上,吾以铁骑围之,诸公亦不免矣。”
后数日,集蕃、汉之臣于府署,宣契丹主遗制。其略曰:“永康王,大圣皇帝之嫡孙,人皇王之长子,太后钟爱,群情允归,可于中京即皇帝位。”于是始举哀成服。既而易吉服见群臣,不复行丧,歌吹之声不绝于内。
辛巳,以绛州防御使王晏为建雄节度使。
帝集群臣庭议进取,诸将咸请出师井陉,攻取镇、魏,先定河北,则河南拱手自服。帝欲自石会趋上党,郭威曰:“虏主虽死,党众犹盛,各据坚城。我出河北,兵少路迂,傍无应援,若群虏合势,共击我军,进则遮前,退则邀后,粮饷路绝,此危道也。上党山路险涩,粟少民残,无以供亿,亦不可由。近者陕、晋二镇,相继款附,引兵从之,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汴定矣。”帝曰:“卿言是也。”苏逢吉等曰:“史弘肇大军已屯上党,群虏继遁,不若出天井,抵孟津为便。”司天奏:“太岁在午,不利南行。宜由晋、绛抵陕。”帝从之。辛卯,诏以十二日发北京,告谕诸道。
甲午,以太原尹崇为北京留守,以赵州刺史李存瑰为副留守,河东幕僚真定李骧为少尹,牙将太原蔚进为马步指挥使以佐之。存瑰,唐庄宗之从弟也。
是日,刘晞弃洛阳,奔大梁。
武安节度副使、天策府都尉、领镇南节度使马希广,楚文昭王希范之母弟也,性谨顺,希范爱之,使判内外诸司事。壬辰夜,希范卒,将佐议所立。都指挥所张少敌,都押牙袁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介绍
《资治通鉴》中的“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并未明确记载关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实际上,《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等人编纂的编年体史书,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共1362卷,分为294卷。
《后汉纪》是晋朝时期袁宏所编写的一部汉代历史书籍。《后汉纪》共30卷,它详细记录了东汉末年至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态。书中包括了董卓之乱、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资治通鉴》和《后汉纪》都是重要的中国史学作品,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作者所撰写,且内容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探讨文学作品时,应专注于具体的作品本身及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相关推荐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译文: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九四七年)五月,乙酉塑,永康王兀欲召延寿及张砺、和凝、李崧、冯道于所馆饮酒。兀欲妻素以兄事延寿,兀欲从容谓延寿曰:“妹自上国来,宁欲见之乎?”延寿欣然与之俱入。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是其中的一篇记载。 赏析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辛巳,以绛州防御使王晏为建雄节度使。 帝集群臣庭议进取,诸将咸请出师井陉,攻取镇、魏,先定河北,则河南拱手自服。帝欲自石会趋上党,郭威曰:“虏主虽死,党众犹盛,各据坚城。我出河北,兵少路迂,傍无应援,若群虏合势,共击我军,进则遮前,退则邀后,粮饷路绝,此危道也。上党山路险涩,粟少民残,无以供亿,亦不可由。近者陕、晋二镇,相继款附,引兵从之,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是日,刘晞弃洛阳,奔大梁。武安节度副使、天策府都尉、领镇南节度使马希广,楚文昭王希范之母弟也,性谨顺,希范爱之,使判内外诸司事。壬辰夜,希范卒,将佐议所立。都指挥所张少敌,都押牙袁友恭,以武平节度使知永州事希萼,于希范诸弟为最长,请立之。长直都指挥使刘彦瑫、天策府学士李弘皋、邓懿文、小门使杨涤皆欲立希广。张少敌曰:“永州齿长而性刚,必不为都尉之下明矣。必立都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丙申,帝发太原,自阴地关出晋、绛。 丁酉,史弘肇奏克泽州。始,弘肇攻泽州,刺史翟令奇固守不下。帝以弘肇兵少,欲召还。苏逢吉、杨邠曰:“今陕、晋、河阳皆已向化,崔廷勋、耿崇美朝夕遁去;若召弘肇还,则河南人心动摇,虏势复壮矣。”帝未决,使人谕指于弘肇。弘肇曰:“兵已及此,势如破竹,可进不可退。”与逢吉等议合。帝乃从之。弘肇遣部将李万超说令奇,令奇乃降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辛丑,帝至霍邑,遣使谕河中节度使赵匡赞,仍以契丹囚其父延寿告之。 滋德宫有宫人五十馀人,萧翰欲取之,宦者张环不与。翰破锁夺宫人,执环,烧铁灼之,腹烂而死。 初,翰闻帝拥兵而南,欲北归。恐中国无主,必大乱,己不得从容而去。时唐明宗子许王从益与王淑妃在洛阳,翰遣高谟翰迎之,矫称契丹主命,又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召己赴恒州。淑妃、从益匿于徽陵下宫,不得已而出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甲辰,帝至晋州。契丹主兀欲以契丹主德光有子在国,己以兄子袭位,又无述律太后之命,擅自立,内不自安。 初,契丹主阿保机卒于勃海,述律太后杀酋长及诸将凡数百人。契丹主德光复卒于境外,酋长诸将惧死,乃谋奉契丹主兀欲勒兵北归。契丹主以安国节度使麻答为中京留守,以前武州刺史高奉明为安国节度使。晋文武官及士卒悉留于恒州,独以翰林学士徐台符、李澣及后宫、宦者、教坊人自随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崔廷勋见麻答,趋走拜,起,跪而献酒,麻答踞而受之。 乙卯,帝至新安,西京留司官悉来迎。 吴越忠献王弘佐卒。遗令以丞相弘倧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侍中。 丙辰,帝至洛阳,入居宫中,汴州百官奉表来迎。诏谕以受契丹补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赵远更名上交。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李从益及王淑妃。淑妃且死,曰:“吾儿为契丹所立,何罪而死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契丹述律太后闻知契丹主自立,大怒不已,遂发兵拒之。契丹主以伟王为前锋,两军在石桥相遇。初时,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彦韬曾随晋主北迁,后隶属述律太后之下,任排陈使一职。当李彦韬在伟王处迎接降将时,述律太后之兵大败。契丹主于是幽禁太后于阿保机墓中,并改元天禄,自称天授皇帝,同时任命高勋为枢密使。契丹主因迷恋中华风俗而多用晋臣,然而荒于酒色,且对诸酋长轻视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唐主闻契丹主德光卒,萧翰弃大梁去,下诏曰:“乃眷中原,本朝故地。”以左右卫圣统军、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李金全为北面行营招讨使,议经略北方。闻帝已入大梁,遂不敢出兵。 秋,七月,甲午,以马希广为天策上将军、武安节度使、江南诸道都统,兼中书令,封楚王。 或传赵延寿已死。郭威言于帝曰:“赵匡赞,契丹所署,今犹在河中,宜遣使吊祭,因起复移镇。彼既家国无归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吴越王弘倧以其弟台州刺史弘亻叔同参相府事。李达以其弟通知福州留后,自诣钱唐见吴越王弘倧,弘倧承制加达兼侍中,更其名曰孺赟。既而孺赟悔惧,以金笋二十株及杂宝赂内牙统军使胡进思,求归福州。进思为之请,弘倧从之。 杜重威自以附契丹,负中国,内常疑惧。及移镇制下,复拒而不受,遣其子弘璲质于麻答以求援。赵延寿有幽州亲兵二千在恒州,指挥使张琏将之,重威请以守魏
麻答贪猾残忍,民间有珍货、美妇女,必夺取之。又捕村民,诬以为盗,披面,抉目,断腕,焚炙而杀之,欲以威众。常以其具自随,左右前后悬人肝、胆、手、足,饮食起居于其间,语笑自若。 注释:麻答是个贪婪狡猾且残忍的人,他喜欢夺取民间的珍宝和美貌妇女,还捕杀村民,将他们剖心、挖眼、砍手、焚烧,以此显示自己的权威。他随身携带着各种杀人工具,如人的肝脏、心脏、手、脚等,用来吃喝睡觉,但他说话谈笑时却毫无顾忌。
辽朝契丹主兀欲与后汉的短暂联合 辛巳,契丹主兀欲派遣骑至恒州,召集前威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冯道、枢密使李崧、左仆射和凝等重要官员。在这次会葬活动中,我见证了契丹王德光与汉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然而,这种短暂的联盟并不长久。就在会葬仪式后不久,契丹军突入恒州府衙,屠杀汉人士兵达十数人,并纵火焚烧府邸。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军节节败退,形势十分危急。 八月壬午朔日清晨,契丹军队从北门进入恒州。此时
冯道等四出安抚兵民,众推道为节度使。 译文: 在明宗驾崩后,唐末帝即位,冯道被任命为营造陵墓的山陵使。葬事结束后,他出任同州节度使,这是遵照以前惯例。冯道治理政事雅静淡泊,没有讼诉的惊扰。一天,有一位叫胡饶的军吏出身,性情耿直的人,向冯道请求帮助,希望冯道能帮助他讨回被士兵抢走的金银财宝以及漂亮的花姑娘。然而,冯道却始终推辞不受,并告诉他这些财物已经属于士兵们的私有财产,不能随意取走。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宋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直到五代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中,有一篇名为《后汉纪二》的文章,讲述了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的历史故事。 杨衮听说麻答被逐,于是当日便北归,杨安也逃遁而去,李殷带着他的部队投降了朝廷。薛怀让被任命为安国节度使,刘铎听闻麻答逃去,便率领邢州投降,而薛怀让却假装巡检,引兵向邢州进发,刘铎开门迎纳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楚王希广庶弟天策左司马希崇,性狡险,阴遗兄希萼书,言刘彦瑫等违先王之命,废长立少,以激怒之。希萼自永州来奔丧,乙巳,至趺石,彦瑫白希广遣侍从都指挥使周廷诲等将水军逆之,命永州将士皆释甲而入,馆希萼于碧湘宫,成服于其次,不听入与希广相见。希萼求示还朗州,周廷诲劝希广杀之。希广曰:“吾何忍杀兄!宁分潭、朗而治之。”乃厚赠希萼,遣还朗州。希崇常为希萼诇希广,语言动作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初,荆南处于湖南、岭南、福建之间,地狭兵弱。自武信王季兴时期,诸道入贡过其境的,多掠夺其货币;及诸道移书诘让,或加以兵,不得已复归之,曾不为愧。及从诲立,唐、晋、契丹、汉更据中原,南汉、闽、吴、蜀皆称帝。从诲利其赐予,所向称臣,诸国贱之,谓之“高无赖”。 唐主以太傅兼中书令宋齐丘为镇南节度使。 南汉主恐诸弟与其子争国,杀齐王弘弼、贵王弘道
资治通鉴 · 卷第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一、冯道 李崧 和凝自镇州还 - 背景:在后汉高祖刘知远统治时期,冯道、李崧和和凝从镇州返回京城大梁。 - 任命与待遇:高祖任命李崧为太子太傅,和凝为太子太保,而冯道未被提及具体的官职或待遇。 - 政治动态:此行为可能是为了稳定朝廷内部的政治局势,增强朝中老臣的忠诚感。 二、晋昌节度使赵匡赞恐终不为朝廷所容 - 赵匡赞的背景及动机
资治通鉴·后汉纪二 初,契丹留幽州兵千五百人戍大梁。帝入大梁,或告幽州兵将为变,帝尽杀之于繁台之下。乃围鄴都,张琏将幽州兵二千助重威拒守,帝屡遣人招谕,许以不死。琏曰:“繁台之卒,何罪而戮?今守此,以死为期耳。”由是城久不下。十一月,丙辰,内殿直韩训献攻城之具,帝曰:“城之所恃者,众心耳。众心苟离,城无所保,用此何为!” 杜重威之叛,观察判官金乡王敏屡泣谏,不听。及食竭力尽,甲戌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臣光曰: 汉高祖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其祚运之不延也,宜哉! 高行周以慕容彦超在澶州,固辞邺都。己卯,以忠武节度使史弘肇领归德节度使,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刘信领忠武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副都指挥使,徙彦超为天平节度使,并加同平章事。
《资治通鉴 · 后汉纪二》译文与赏析 在《资治通鉴·后汉纪二》中,我们看到了后汉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包括皇子李孺赟和吴越戍将鲍修让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决策的微妙关系。 辛卯日,即公元945年,皇子开封尹承训因孝顺、友爱和忠诚的美德被立为魏王。他的孝行和忠诚得到了后汉隐帝的认可
诗句:庚戌晦,弘倧夜宴将吏,进思疑其图己,与其党谋作乱。 译文:十二月三十日晚上,钱弘倧在宴会上招待将官和将领,胡进思怀疑他们要对自己不利,于是和他手下的亲信策划了一场叛乱。他们率领一队身穿军装、手拿武器的士兵进入皇宫,直接来到了天策堂。弘倧看到他们后立即喝止,但士兵们愤怒地挥舞着武器。弘倧一时语塞,匆忙逃入了义和院。此时,胡进思命令士兵们封锁天策堂的大门,声称奉王命行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乾祐元年(戊申,公元九四八年) 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帝因为赵匡赞、侯益与蜀兵共同为寇,感到忧虑。此时回鹘入贡,声称被党项所阻,请求出兵接应。诏令右卫大将军王景崇、将军齐藏珍率领禁军数千人前往援助,让他们经略关西。 晋昌节度判官李恕,在赵延寿幕下长期服务,延寿让他辅佐匡赞。匡赞将要进入蜀地,李恕劝谏说:“燕王进入胡地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丁未,帝更名暠。此句描述的是后汉高祖在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乙酉朔,将皇帝的名字改为“暠”。这通常意味着改朝换代或政治变革,显示出政权的更迭和新的统治力量的介入。 以前威胜节度使冯道为太师。此句讲述的是在之前,冯道被任命为威胜节度使,并被晋封为太师。太师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官位之一,代表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和顾问,表明冯道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丁丑,帝大渐,杨邠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忠武节度使刘信,立遣之镇。信不得奉辞,雨泣而去。 译文:丁丑日,皇帝病重,杨邠嫉妒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忠武节度使刘信,将他调离京城。刘信无法接受命令,流着泪水离开了京城。 注释:大渐,即皇帝病情严重,即将去世。杨邠,后汉的重臣,因为嫉妒刘信而将其调离京城。刘信是忠武节度使,掌管京城的军队和治安。 赏析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起强圉协洽五月,尽著雍涒滩二月,不满一年。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朝廷知成德留后白再荣非将帅才,庚寅,以前建雄留后刘在明代之。癸巳,大赦。吴越内牙指挥使何承训复请诛胡进思及其党。吴越王弘亻叔恶其反覆,且惧召祸,乙未,执承训,斩之。进思屡请杀废王弘倧以绝后患,弘亻叔不许。进思诈以王命密令薛温害之。温曰:“仆受命之日,不闻此言,不敢妄发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蜀张虔钊自恨无功,癸卯,至兴州,惭忿而卒。 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史弘肇遭母丧,不数日,复出朝参。 注释 - 蜀张虔钊:指的是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张虔钊,他可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军或官员。 - 自恨无功:感叹自己没有做出显著的贡献或成就。 - 癸卯:古代天干地支中的“癸”为第十位,“卯”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此处可能是日期或特定事件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