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著雍涒∷滩三月,尽屠维作噩,凡一年有奇。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乾祐元年(戊申,公元九四八年)
三月,丙辰,史弘肇起复,加兼侍中。
侯益家富于财,厚赂执政及史弘肇等,由是大臣争誉之。丙寅,以益兼中书令,行开封尹。
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晋昌军为永兴军。
侯益盛毁王景崇于朝,言其恣横。景崇闻益尹开封,知事已变,内不自安,且怨朝廷。会诏遣供奉官王益如凤翔,征赵匡赞牙兵诣阙,赵思绾等甚惧,景崇因以言激之。思绾途中谓其党常彦卿曰:“小太尉已落其手,吾属至京师,并死矣,奈何?”彦卿曰:“临机制变,子勿复言。”
癸酉,至长安,永兴节度副使安友规、巡检乔守温出迎王益,置酒于客亭。思绾前白曰:“壕寨使已定舍馆于城东。今将士家属皆在城中,欲各入城挈家诣城东宿。”友规等然之。时思绾等皆无铠仗,既入西门,有州校坐门侧,思绾遽夺其剑斩之。其徒因大譟,持白梃,杀守门者十馀人,分遣其党守诸门。思绾入府,开库取铠仗给之,友规等皆逃去。思绾遂据城,集城中少年,得四千馀人,缮城隍,葺楼堞,旬日间,战守之具皆备。王景崇讽凤翔吏民表景崇知军府事,朝廷患之。甲戌,徙静难节度使王守恩为永兴节度使,徙保义节度使赵晖为凤翔节度使,并同平章事。以景崇为邠州留后,令便道之官。虢州伶人靖边庭杀团练使田令方,驱掠州民,奔赵思绾。至潼关,潼关守将出击之,其众皆溃。
初,契丹主北归,至定州,以义武节度副使邪律忠为节度使,徙故节度使孙方简为大同节度使。方简怨恚,且惧入朝为契丹所留,迁延不受命,帅其党三千人保狼山故寨,控守要害。契丹攻之,不克。未几,遣使请降,帝复其旧官,以扞契丹。邪律忠闻鄴都既平,常惧华人为变。诏以成德留后刘在明为幽州道马步都部署,使出兵经略定州。未行,忠与麻答等焚掠定州,悉驱其人弃城北去。孙方简自狼山帅其众数百,还据定州,又奏以弟行友为易州刺史,方遇为泰州刺史。每契丹入寇,兄弟奔命,契丹颇畏之。于是晋末州县陷契丹者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八 · 后汉纪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八 · 后汉纪三》并非直接介绍文学作品,而是出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的一篇。 《资治通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也包括了《后汉纪三》的部分内容。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他花费了19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巨著。《资治通鉴》的编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不仅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大事,还深入分析了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对后世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资治通鉴》,还有以下一些补充信息:
- 历史背景:该书成书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司马光得以集中精力进行历史的编纂工作。在北宋初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也有较为明确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为司马光提供了良好的历史研究环境。
- 编撰过程:《资治通鉴》是一部大型的历史著作,其编撰过程非常严谨。司马光在撰写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古代的文献、奏章、碑铭等,通过这些材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 历史影响:《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历史的宝贵资料,也为后世的历史学者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同时,《资治通鉴》的编撰方法和理念,也对后世的史书编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版本与流传:《资治通鉴》有多种版本流传至今,其中以宋版最为著名。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资治通鉴》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除了文字记录外,《资治通鉴》还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以便于大众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文化。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而且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分析和见解。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