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江白鹭起,远树苍烟合。
日落泛舟时,长天见孤塔。
题杂画
介绍
题杂画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民间风俗和生活的散曲集。全书共分十卷,包括《西湖》、《汉宫秋》、《东海渔歌》、《长安道》、《黄粱梦》、《东郭记》、《荐福碑》等十篇杂剧,每一篇都以一个故事为主题,通过讲述民间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马致远的杂剧中,以描写民间生活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杂剧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读者喜爱。
马致远的杂剧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形象,如《荐福碑》中的陈世美、《东郭记》中的陈平、《汉宫秋》中的王昭君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可爱,深受读者喜爱。
马致远的杂剧中,有许多深刻的主题思想,如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东郭记》中的主题思想尤为突出,通过对陈平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题杂画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
注释: 空江上白鹭起飞,远处苍翠的山峦与薄烟融为一体。 夕阳西下泛舟时,长天中孤零零的塔影映入眼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象。首句“空江白鹭起”,以“空”字起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接着,“远树苍烟合”,描绘了远处的树木和烟雾交融在一起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日落泛舟时,长天见孤塔”两句进一步展现了画面的广阔和深远。诗人选择在日落时分泛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首先要看是否读懂了全诗,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然后是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如本诗的“白鹭”“苍烟”等,最后是对诗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此题要求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炼字、炼句、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几个方面来思考。 空江白鹭起(重点字:鹭) “白鹭”是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是自然中的一景。“起”字用得好,写出了白鹭在空荡荡的江面上飞起的情景。 远树苍烟合(重点字
注释: 白云桥之上,流水桥之下。 白云和流水,分别在桥的上端和下端出现,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策蹇不肯前,苍龙峡中挂。 策蹇(马)不愿前进,因为前面有苍龙峡(峡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画卷,白云、流水、苍龙峡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注释】 《题杂画》:题咏一幅山水画,画中山峰云雾缭绕,树木远近浓淡相间。 断续:指山势曲折连绵起伏。 浓淡:指树的颜色深浅不同。 宁知:怎能知道? 此中人:指画中的人。 此中趣(趣读ju):这里的情趣。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画面的描绘之中寻找着诗意和情趣,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云作断续峰”,以“断续”形容山峰,突出了峰峦起伏、变幻莫测的特点。接着
【注释】 题:题咏。杂画:指画中有各种景物的山水画。 蔼然:和煦的样子,这里指天色渐渐向晚。 斜阳赤:夕阳红,即夕照。 渔父:泛指打鱼的人。 不妨:不碍事。这里指渔父可以与诗人同坐。 争席:争夺座位。 【赏析】 此诗写景叙事并举,以山色未敛、斜阳赤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渔父与诗人同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渔人生活的羡慕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首句写日暮时分山色尚未收拢
注释: 浓绿的树荫下,清澈的水面上,可能没有鱼儿游来。 钓竿自己无法得到鱼,即使得到了也不肯出售。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渔人不卖鱼的情境,展现了渔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他的高尚情操。"浓碧荫清漪,可能不流睐"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钓自不得鱼,得亦不肯卖"则表现了渔人的生活态度,他宁愿得不到鱼,也不愿卖掉自己的钓竿,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
【题解】 杂画:指《杂画卷》。 天河:银河。 染尽郊原绿:意思是说在一夜之间,银河的雨水洒遍了郊野的原野,把郊外的青草也染绿了。 出山云:从山上飘出的云。 【注释】 出山云:从山上飘出的云。出山:由高处向低处移动。 【译文】 银河的一夜暴雨,把郊野的原野都染成了青色。 很奇怪,那出山的云彩,时常阻碍游人的目力。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联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新画面
注释: 侬爱峭帆风,身爱且从容。--侬是说“我”喜欢陡峭的船帆迎着风,喜欢身体放松地行走。 溪山任阔狭,面面青芙蓉。--意思是说,溪流和山峦不论大小如何,都能在我心中呈现出美丽的画面;而那些青翠欲滴的荷花,无论在哪里都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侬爱峭帆风,身爱且从容”,描绘了自己对风的喜爱以及随性而行的心态。“侬”是“我”的意思
古代建筑中用木条斜撑的门。掩,遮盖。春草,指春天的野草。积,土山。倘,倘若。字,指书信。行迹,足迹。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一个读书人在家闭门苦读的情景。诗中的“衡门”、“昼长”和“绿于积”等词语,都透露出了一种静谧、淡泊、远离尘嚣的氛围。而“倘有问字过,朝来见行迹”,则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期待重逢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释义: 秋气自然萧索,秋天的山野并不贫瘠。丹枫和翠柏常常吸引行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秋天山野的景象。全诗以“题”起首,然后分述四景。首句是说,秋天的气息自有一种萧瑟、冷落的情调,这从“秋气”二字可见。次句写秋天的山景,但并不是单调的萧条,“殊不贫”,表明山野并非一片荒凉,反而别有一番情趣。后二句写秋天中最为醒目的红与绿,红的是火红的枫叶,绿的是青葱的松柏
注释: 白云不肯停留,飘然而去,好似山中之人。山中有穿着朱衣的人,他大概是山中的相吧。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山水画的局部。画面上,一位身着红衣的山中人居高临下俯瞰着脚下的一切。这位“山中相”的形象,既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态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注释: 嵯峨插天峰,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偃蹇据地松,指松树高大挺拔,盘根错节。 峰那不出雨,比喻山峰如同一位威严的将军,守护着大地上的万物生灵; 松已欲成龙,比喻松树已经生长得非常高大,如同一条巨龙般威武雄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图,山峰高耸入云,松树高大挺拔,仿佛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守护着大地上的万物生灵。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题解】 杂画,指山水花鸟等。此诗写江上采莲之乐。 【注释】 一树两树丹:指荷花。 二句:形容荷叶如云。 无处觅酒家:意思是说在荷塘边找不到卖酒人家。 孤舟采寒碧:意思是说只有一只小船,在寒冷的碧水上采莲。 赏析: 《题杂画》是一首咏荷花的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在荷花丛中采莲的情景。首句写荷塘中盛开的荷花红艳夺目,第二句写满湖的荷叶翠绿欲滴,第三句写没有卖酒的人在
注释: 遥岑(yáo cén):远远的山峦。吐:吐出,倾泻。飞瀑(fēi pù):瀑布。银河:指天上的银河。水:指瀑布的水。本:本来,原来。自:自从。爱:喜欢。人间:人世间。翻:翻转,颠倒。白云里:指天宫。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古诗
【题解】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诗。诗人在深山里游览,千峰万壑,不可寻觅。他呼唤童子到松下问路,只见满目白云缭绕。 【注释】 题杂画:题写山水画。杂画指绘画。 好去:好好去。 深山里:幽静的山中。 呼童:呼唤仆人或随从的人。 松下:山松林下。 问:询问。 松下问,满目白云深:意思是说,你问我,我问你,满眼看到的都是白云。 【译文】 (我)好好地去深山里游玩,千峰万壑,难以寻找。
【题解】 杂画,即《杂画歌》。此诗以理琴为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把月夜清辉喻为琴声,把嫦娥比喻为知音,借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是一首抒情诗。 【注释】 紫桐:紫色的梧桐树,古人以为梧桐树有文彩,能变化为凤凰等吉祥之物。 良宵:美好的夜晚。 赏音:赏识音乐的人。 流光:指日月的光线,这里指月光。 【赏析】 首句“理罢紫桐琴”,意谓在深夜里,诗人抚琴而坐
注释:秋天的色彩在飘摇不定的风中凋零,秋风的声音淅沥作响。 碧色的云朵上飞归的大雁已经消失,天空的尽头夕阳染上了红色的晚霞。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五言古诗。诗人通过描绘秋色、秋风、碧云和夕阳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秋天的深深怀念和感慨。诗中的“秋色”指的是秋天的景色,包括落叶、枯枝等;“秋声”则是指秋风的声音,如飕飕、萧萧等;“碧云”指的是天空中的碧色云彩;“归雁”是指飞回南方的候鸟大雁
解析与翻译 诗句解释: 1. 一叶彩舟轻 - “彩舟”形容船上装饰着各种彩色的物件,“轻”则表示轻盈。 2. 红妆照溪水 - “红妆”指的是女子化妆的样子,这里可能指女子穿着红色衣服在溪边照影。 3. 歌声隔岸闻 - “隔岸”表明声音从远处传来,“闻”表示听到了歌声。 4. 两两鸳鸯起 - “两两”表示成对出现,“鸳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对美好伴侣鸟,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译文:
【注释】 杂画:指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一诗:“柴门古道边,田父要黄昏。野老篱下菊,墙低竹上兰。青苔无主日,白云有归山。天寒远山净,千载抱孤村。” 积雨初开霁:雨水积聚了一天,刚放晴。 柴门掩薜萝:茅屋柴门被薜荔和萝藤遮住了。 空阶堕梧叶:空荡荡的台阶上有落叶落下。 露冷月明多:露水寒冷,月亮明亮,月光照得满地都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题张氏隐居》。诗人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
注释:绿树成荫,层层叠叠的树木,在溪水上形成一道深深的湾。白云悠悠地飘去又飘回,鸟儿自由自在,时而飞来。 莫以为这地方没有人居住,实际上,有谁能在这山中住下来呢?那些山人,就是不肯住在山中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诗中的“绿树千重水一湾”、“白云飞去鸟飞还”等句子用词简练,意境深远,生动地展现了山水之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
【解析】 此诗题作《杂画》,全篇四句,每句都写景抒情。第一句“同摇兰桨月如霜”中“同摇兰桨”、“月如霜”是写景;第二句“江水江烟共渺茫”中“江水”“江烟”是说水面的景色;第三句“满树松花风落尽”中“满树”“花”是写树上的景物;第四句“前船香似后船香”中“前船”“后船”“香”是写船上的景色。整首诗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含蓄蕴藉。 【答案】 译文:同摇着船桨,月亮好像涂了白霜一样皎洁明亮
题杂画 独抚孤琴意自闲,沧浪一曲水云间。 矶头向晚不归去,为爱前溪雨后山。 注释: 独抚孤琴意自闲,沧浪一曲水云间。 【沧浪】指江水。沧浪一曲水云间,意思是江水和天空交融在一起,仿佛在水边弹琴一样自在。 矶头向晚不归去,为爱前溪雨后山。 【矶头】指江边的岩石。【向晚】傍晚的时候,指日暮时分,天色渐暗。【不归去】表示不想回家。【为爱】意为“因为喜欢”。【前溪】指的是前面那条小溪
【题解】 杂画:泛指各种绘画作品。此诗为咏物抒情之作,借咏梅以喻志。 【注释】 玉嶙峋:山石峻峭如玉。嶙峋:高耸不平的样子。 竹杖芒鞋:形容行装简单。 卧:躺卧。 【译文】 群山之顶雪后玉峰峥嵘,路旁满是梅花春意盎然。 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走过桥去,山中只有我一人悠然自得。 【赏析】 首句“群峰雪后玉嶙峋”,描绘了一幅清幽的雪后山峰图,群峰似玉、高耸而陡峭。诗人用“玉”字来形容群峰
这首诗的原文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1. 相逢同息树边身:在树旁相遇,彼此相识(息树边身)。 2. 总是桃源洞里人:总是生活在桃花源(洞里)的人(桃源指理想化的理想世界)。 3. 月照疏林天渐晚:月光映照在稀疏树林中,天渐渐暗了下来(疏林指稀疏的树林)。 4. 曾无一语到红尘:从未有人(到红尘)说过这样的话/来过这里(红尘指人世间的繁华喧嚣)。
【题解】 《题杂画》是一首题画诗,写在一张图画上的诗句。作者通过画面上渔翁的形象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名利的淡薄,同时也表达了对严光归隐富春江的向往之情。 【注释】 已:已经;分:判,划分;为:成为;此身:我自身;却:反而;卷纶(nú)丝:把丝缠成团,作钓具用;逃世:避开世俗,归隐山林。 【译文】 我已经划分出渔翁的生活,归来时月下卷起丝纶。 这当中自然是可以逃离世间纷扰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半溪流水一孤桐:描述一幅山水画中的景色,半溪水流淌,一只孤独的桐树在山中。 - 对坐山中俗虑空:描述一个人坐在山中,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宁静和思考。 - 所惜知音今渐远:表达了一种遗憾,即现在找不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 - 不堪极目送归鸿:无法忍受看着归去的鸿雁,因为鸿雁象征着离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通过描绘半溪流水、孤独的桐树、山中静坐等画面
注释: 青山寂无人,空陂澹流水。 垂杨不胜春,摇摇蘸清泚。 译文: 青山一片寂静,没有人烟,只有空荡荡的水塘里流着清浅的河水。 垂柳无力承受春天的到来,摇曳生姿,仿佛在清澈的水中蘸着水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静谧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青山寂无人”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没有游人打扰,只有青山和清波相伴。第二句“空陂澹流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的氛围,水流清澈,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接下来
【注释】 题杂画:为一幅带有杂景的画题诗。 凉月满荒原,长白露繁:凉夜的月亮高挂天边,皎洁的月光洒满了荒野的原野。 偶来疏柳下,倚杖欲何言:偶尔来到稀疏的柳树下,手扶着拐杖,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却又不知如何诉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寂的秋夜图。全诗意境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 首句“凉月满荒原”,点明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荒凉的野外。一个“凉”字
释义: 落叶飘舞着,随着秋季降临,江水也变得清澈透明,映照出秋景。我独自坐在船上,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译文: The leaves fall and the autumn arrives, and clear river water reflects the scenery. I am alone on the boat enjoying the beautiful
注释:在夜幕的竹林滩旁,水平如镜的船儿静静地停着。倚靠在船上的人醉意朦胧地睡着了,他的胸怀浩渺难与共。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诗人通过“夜下”、“平”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静谧、平和的氛围。诗中的主人公倚棹而眠,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的心情难以与他人分享,这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同时,诗人通过对竹滩、船和人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平原空笑弋人劳 平原:指广阔的原野; 弋人:指用带绳的箭射鸟的人,这里泛指打猎之人; 空:徒然; 笑:讥讽。意思是说平原上那些打猎的人是枉费心力,毫无益处(“徒”意为徒劳)。 译文:辽阔的原野上,那些打猎的人徒然费力,毫无益处。 山水青葱护锦毛 山水:指山和水; 青葱:形容草木茂盛,郁郁苍苍; 护:保护; 锦毛:形容羽毛绚丽多彩。意思是说山高水长,树木茂盛,为飞禽走兽提供了很好的栖息之地。
诗句释义: 1. 雨后薰风不动尘 - 描述了在一场雨之后,空气清新,没有尘土,使得原本静止的春风也仿佛活跃起来。 2. 名园生意逐时新 - 名园(通常指有名的园林)中的生命似乎随着季节的更替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里的“生意”指的是花草树木的生长状态,“时新”则表示与季节同步更新。 3. 啭枝黄鸟声全变 - 黄鸟(或黄色的鸟类)在树梢上的鸣叫声发生了改变,听起来可能更加悦耳动听
注释:渭水边上,夕阳西下。天帝教文王与你同心,共同追求理想。凭谁敢说他鹰扬勇武,年老的渔翁却有此奇才。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在描写景物时,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全诗用词简洁,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落日秋风渭水湄”,开篇点题,以落日和秋风为背景,描绘出一幅渭水边的秋日美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这里的“落日”既指自然现象
【注释】杂画:指各种绘画作品。荇:水草名,即荇菜。青:绿色。湖风:指湖水的风。腥:气味。天机:自然规律。归:归于。新味:新意。庖丁:厨子。 【赏析】诗人以长须冲破荇芽青,湖上风来水气腥为题,描绘出一幅清丽的自然画面:长须的野草冲破了嫩绿的荇芽,在春风吹拂下,散发出阵阵清香。湖水中水汽弥漫,带着腥味,这是春天特有的气息。诗人用“喜见”二字,表现出他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并由此想到了画史中的山水画
注释: 直道难容竟独归,离骚赋罢泪沾衣。 魂灵不逐湘流逝,还向怀王殿上飞。 直道:正义的道路,指为正义而奋斗的道路。 还向:依然回到。 怀王:指楚怀王,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末代君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亡友之作。诗人通过怀念屈原的事迹,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全诗以“题杂画”为题,意在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直道难容竟独归”,表达了诗人对正直道路的坚守与执着
从古至今,宽容与忍耐是化解矛盾、减轻灾祸的良方。 诗中“自古含容解弭灾”表达了一个观点,即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包容和忍让的方式化解了无数的灾难。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实际行动指南。它教导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避免因一时的愤怒或狭隘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接下来看“将军从此负荆来”。这句中的“将军”,在古代通常指代有威望和地位的人。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某个曾经犯过错误
这首诗的意思是:刚刚遇到你,就称呼你为郎。仙女的风情还在我心头萦绕。别笑我思家出外,因为我家中也有糟糠。 注释: - 生客:刚遇到的新客人。 - 仙女:这里比喻女子。 - 洞:指洞房,新婚的住处。 - 糟糠:粗劣的食物,用来象征贫贱的生活。 赏析: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新人的喜爱和期待,以及他对家庭和生活的深深眷恋。他不想因为外出而忘记家中的女子,即使家中有“糟糠”也能相守。这种情感深沉而真挚
恨无顾恺刺心针,“遗憾缺乏细致入微的画工”;担负风流仗酒醺,“因喜爱艺术而沉迷于饮酒”;谁料邻家机上女,“没想到邻居的闺阁女子也如此多情”;怀春不似卓文君,“她的情感生活远不如古代才女卓文君”。 诗句逐句释义: 1. "恨无顾恺刺心针":表达对绘画技艺精湛至极的艺术家顾恺之的仰慕之情,同时暗示自己没有这样的才华或技术来捕捉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2. "担负风流仗酒醺"
《题杂画》是明代诗人朱诚泳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追忆蒲鞭汉大夫: - “蒲鞭”指的是古代用来驱赶野兽的长鞭,这里比喻为汉大夫使用的武器或策略。 - “汉大夫”指汉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或谋士。 - 这句表达了对历史上那些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智者的追忆与敬仰。 2. 扑刑虽用得完肤: - “扑刑”可能指的是用鞭子或其他工具进行惩罚的做法。 -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壮士轻生易许人,图谋未遂已亡身。 - 注释: “壮士”指英勇的战士;“轻生”表示轻易地牺牲生命;“易许人”意为轻易答应他人;“图谋未遂”意指计划未能实现;“亡身”即牺牲了生命。 - 译文: 英雄容易轻易地去送死,但一旦计划失败就丧命。 2. 明知一去无还理,底事狂歌竟入秦。 - 注释: “明知”表明知道结果;“一去”指一旦离开;“无还理”表示没有返回的道理
弱水蓬山几万重,仙宫未必胜秦宫。 君王轻听齐人语,空驾楼船入海中。 注释:弱水和蓬山都是神话中的地名,指仙境。几万重表示很多很多。 仙宫未必胜秦宫:指神仙的宫殿不一定比秦始皇的宫殿更美。 君王:指皇帝。 齐人语:指齐国人的话。 赏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仙境的美景虽然美好,但它并不一定比秦始皇的宫殿更加壮观美丽,皇帝如果轻易相信齐国人的谗言,就会白白地浪费国家财力,让自己的船队在海上徒劳无功
注释 题杂画:为杂画册写的一首题诗,借写杂画中人物故事来抒发感慨。杂画:杂画,即各种绘画。 史传荒唐怪事多:史传,指史书记载;荒唐,指荒诞、奇异;怪事,指奇特的事情。意思是史书上记载的很多都是荒诞奇异的事情。 乘槎那得上天河:乘槎,指乘坐木筏渡过天河。上天河,指到达天河。意思是乘坐木筏不能到达天河。 不知织女支机石:织女,古代神话中的织女星,传说中织布能手,是天上的仙女。支机石,指支撑织机石柱
诗名释义: 题杂画 读罢司徒一纸书,北军门外报銮舆。 君王若问平时钓,不钓功名只钓鱼。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 读罢司徒一纸书,北军门外报銮舆。 君王若问平时钓,不钓功名只钓鱼。 - 翻译: 读完司徒的书信后,北军门外传来了皇帝的车驾声。 如果君王问你平时的爱好,我不追求功名,只喜欢钓鱼。 诗句注释与赏析 - 注释: 1. “司徒”指的是古代官名,此处可能指代朝廷中的官员。 2.
注释:白日豪奴横行霸道,杀人如麻,生擒活捉毫不避讳,主人家也生气得要命。我最可怜文叔,他行事温厚有礼,能容忍强横的臣子。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后所作,表现了他对那些横行霸道、杀人不眨眼的豪奴的痛恨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叔等人的同情和赞赏。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这两种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注释】杂画:杂画,指《武备图》之类的军事地图。长营:指军营连绵不断。 【赏析】本诗是杜甫为唐玄宗的《大飨酺》写的一首七律,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军队战斗力的担忧以及对自己前途无望的悲观情绪。全诗语言简练有力,用词贴切恰当,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读来令人深思
注释: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了一幅会稽太守驾着车子出行的场面。画面中,一位年迈的山叟正在道边等候,他显得有些龙钟之态。然而,这位太守却毫不吝啬地买下了这棵价值千金的古树,临走时却只用了一文钱。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太守与山叟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太守对山叟的尊敬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山叟对于太守的赞赏和感激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买得千金声价重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妻的怀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负担行歌过古坟: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一边唱歌一边行走的景象。"负担行歌"暗示了诗人可能背负着重担,但依然保持着愉悦的心情。"过古坟"则表明诗人正在经过一个古老的墓地。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有些忧伤的画面。 2. 故妻犹是饭王孙:这里的"故妻"指的是已故的妻子
【注释】 一入沙场与汉辞:进入战场,与汉朝告别。 节旄落尽鬓成丝:指战乱中士兵的头巾、旗帜等被毁坏。 生降得似生还乐:活着投降,就像活着回家一样。 肠断河梁五字诗:指《河梁》诗中的“此去河梁各西东,相逢终不相识”之句。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通过描写一个从军归来者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 首句写诗人进入战场,与汉朝告别,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石郎的一段交往记录,通过描述两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来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分析第一句“曾夺麻池厌老拳”,这句话中包含了几个关键词:曾、夺、麻池、厌老拳。其中“曾”表示过去,“夺”表示抢夺或夺取,“麻池”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种酒或者是一种特定的场所,而“厌老拳”则表达了一种对年长者的不满和反感。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为诗人曾经在某个场合下与某人发生了争执
诗句1: 强臣欲窃晋山河,万骑西来奈尔何。 注释: 强臣:指野心勃勃的权臣或奸臣。 窃:窃取、占为己有。 晋山河:指的是晋国的土地和山河。 万骑西来:形容军队浩大如万马奔腾般地向西进发。 奈尔何:无奈于你们。 译文: 野心勃勃的权臣或奸臣想要窃取晋国的土地和山河,他们的军队浩大如万马奔腾般地向西进发,但无奈于你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权臣或奸臣想要窃取晋国土地和山河
题杂画 伴食空居政事堂,死时惟剩一空囊。 家中留得苍头在,自鬻身钱办主丧。 注释: - 伴食:指做官时的俸禄,但实际没有多少收入。 - 空居:闲着不用,无所事事。 - 死时:去世的时候。 - 惟剩:仅仅剩下。 - 一空囊:一个空的袋子。 - 苍头:旧时奴仆对主人的自称。这里指家奴。 - 自鬻身钱:用自己卖身为钱来办理丧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官员的一生,表达了他对政治生涯的失望和无奈
嫁女惟愁致客难,君王诏遣共交欢。 谁知后日生儿乐,虚授朝廷五品官。 注释:嫁给女儿最让人担心的是招来的客人太多难以应付,君王下诏让她们一起享受快乐吧!但谁知道以后生孩子会更快乐,白白地授予朝廷五品官职。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借题发挥,以嫁女时宾客众多、难以应对为由,委婉批评了当时官场上“任子”的弊端。诗中通过描写嫁女的情景,表达了对官员子女众多给百姓造成不便的不满情绪;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