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将花雁未来,早秥初熟鸭船催。
玄黄膏满三秋蟹,迎送咸潮向酒杯。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
介绍
。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全诗如下:
秋风起兮黄叶飞,
山川寂寥天地微。
独步江湖无伴侣,
一身漂泊任东西。
云水苍茫天共远,
烟霞明灭雾中迷。
此生若只如初见,
何须计较是非。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从秋风落叶、山川寂寥到独自行走在江湖之中,表达了孤独和漂泊的寂寞。最后两句“此生若只如初见”,则透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之情。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来映衬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变化。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已有的文学作品信息进行创作的,并非直接引用原文。如果你需要更详细或特定的信息,请提供具体的参考文献或者进一步说明。<|endoftext|>Human:
相关推荐
注释: 1.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日从广东一直走到韶州,在路上有所感而作。 2. 芦荻将花雁未来:芦苇丛中的芦花已经盛开,但迁徙的大雁还没有到来。 3. 早秥(jià)初熟鸭船催:早稻田里的稻谷已经成熟,农民们正忙着收割,渔船在催促着赶鸭子回家。 4. 玄黄膏满三秋蟹:秋天的螃蟹体内充满了脂肪,颜色呈黑色和黄色。 5. 迎送咸潮向酒杯:迎接着咸潮的到来,把酒杯送到嘴边品味。 赏析:
注释:秋日,秋天;自广至韶江行,从广东到韶关的江边;有作,写在诗稿上的诗句;禾未垂头正晾花,指稻谷还未收割,稻穗还低垂着;秋成望断海心沙,指秋天收获后,望着远方的大海心沙;吾田,我的田地;九日租船可到家,九月九日租船可以回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丰收后的乡村景象。诗人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农田,稻谷尚未收割,稻穗仍低垂着,预示着丰收的到来。他希望在九九重阳节那天能够租船回家过节。这首诗充满了对家乡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无端龙气起潖洲,卷去人家江上楼。 幸未潮田败禾稼,秋分白露二秥收。 注释: 无端龙气起潖洲:没有缘由的龙气从潖洲出现。无端:没有缘由。 卷去人家江上楼:把人家的楼都卷走了。卷:卷走。人家:指人。 幸未潮田败禾稼:幸好还没让潮水淹没的田地里庄稼被破坏了。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9月23或24日。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标志。此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注释: 1. 不向池塘把钓竿 2. 白头人作老渔看 3. 秋江岁岁同凫雁 4. 随意芦花宿暮寒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秋季旅行的诗。诗人没有选择在池塘钓鱼,而是选择了像老人一样坐在船上。他看着秋江中的白头人和野鸭,他们一起栖息在芦花中,过冬。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日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注释】 ①香粳:稻米。 ②绿尊:指酒杯,以绿色为尊。 ③西江:指长江下游的西江流域。疍(diàn)女:水上居民,这里泛指船民。扁舟:小船,这里泛指船民的船。 ④老渔:指船上的年长渔民。 【赏析】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写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秋天。当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连州(今属广东)当连州司马,途经韶州(治所在今广东肇庆市),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家家:处处。榕树:榕树,一种热带乔木,其树冠呈伞形。小塘西:小塘之西边。施罛:洗衣布。《广雅·释诂》:罛,搓也。雨过:雨停后。施罛妇子:指妇女们。齐:一齐。素足:白色的鞋子。怜:怜悯。浣女:洗衣服的女子。天生莲藕:自然生长的莲花和莲藕。在淤泥:长在污泥中。淤泥:泥土,泛指泥水。 【译文】 到处是榕树,小池塘边上有人家,雨后妇女们一起洗涤衣服,她们的白鞋不需要怜悯,天生的莲藕长在污泥之中
【注释】 粼粼:波光闪烁的样子。涟漪:水波纹漾,亦泛指水面上的波动。作:起;作兴,即“兴起”。天作、水作:形容江流宛转曲折如天然而成。中流:江河中段。羡杀:羡慕死了。 【赏析】 此为一首纪行诗。诗人自广至韶州,途中经过湘江。湘江水流湍急,两岸群山环抱,秋色宜人。他乘舟顺流而下,观赏沿途风景,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句“粼粼非石亦非沙”,是说江面上的微波粼粼,不是石头也不是泥沙。这是写景之笔
注释:秋日,我乘坐小舟从广宁(今属广东)到韶山(在今湖南省)。 白石、涟漪、滩上鹭鹚:均为水边景物。 赏析:诗人乘着小船沿江而下,沿途看到岸边的白石和水中的涟漪,都使他感到厌烦。因为秋天天气寒冷,江水结冰的日子早,他怕湿透衣履,所以不愿停留在水边。而那些在江中戏水的鹭鸶,却不怕冷,羽毛干爽,自由自在。诗人用“不如”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思是说,连这几只不怕冷的鹭鸶都比自己过得好,因此感到自愧不如
【注释】: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天从广东出发经过韶江。 无穷芳草是蘼芜,绿到天边不见夫:无尽的芳草是蘼芜,绿到了天边也看不见我的丈夫。 不是多情频化石,人归那识故人姝:我并非多情而频频化为石头,人们回家又怎能认得出我昔日的娇美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天从广东出发经过韶江时写下的。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与丈夫的离别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追求。
牵路林中一线长,萦纡不断似回肠。 并刀欲剪千千尺,不使征夫到瘴乡。 注释:牵路:指道路。回肠:比喻愁思缠绕。并刀:一种快刀。剪千千尺:形容山势陡峭。征夫:远行的人。瘴乡:热带山林瘴气弥漫的地方。赏析:《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描绘了岭南一带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美景的喜爱之情。首句以“牵路”二字起兴,暗喻山路的险峻。接着用“萦纡”来形容山路曲折蜿蜒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此题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意,如“寺”“归”等词,然后结合诗句的标题“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分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 译文:飞来古寺是真是假?不知何处归去的猿猴向此栖息。长啸至今烟雾缭绕,我为一沾衣襟。赏析:诗的前两句“飞来古寺是耶非
南国多情易别离,登高临水总相思。 凄清越女吹芦管,绝似巴童唱竹枝。 注释:南国的景色总是让人动情,容易产生别离之情,每当我登上高山或者面对江水时,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而倍感思恋。那些清冷的越女们吹奏着芦管,歌声凄凉婉转,就像巴渝地区的人唱着竹枝词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诗。首句“南国多情易别离”,以“南国”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感慨。第二句“登高临水总相思”
鹰吟松上起惊飙,蝉咽泉间似暮潮。 萧瑟不须摇落候,悲秋有客是南朝。 注释:鹰在松树上鸣叫,引起一阵狂风,蝉在泉水间鸣叫,好像傍晚的潮水声。秋天并不需要摇落树叶的季节,悲秋之情,却因客人来到而产生。 赏析: “鹰吟松上起惊飙”,鹰鸣于松树之上,引起了一阵狂风。这一句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早晨,鹰在松树上高亢地鸣叫,仿佛是在呼唤风暴来临,风也随着鹰的叫声而起,显得十分威猛。这里的“惊飙”一词
【注释】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日,指秋天。自广至韶江,指从广州到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行有作,即有感而作。行,动词,行走、行走在路上。有作,是“有所感”,即有所作的意思。 【译文】 波涛鼓舞乱峰回,出峡还愁入峡来。 百十长篙争一石,香炉撑破断厓开。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由广州到韶州的途中,以旅途见闻为题材。首句“波涛鼓舞乱峰回”,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注释】 秋日:秋天。瞿唐:山名,在四川奉节东。滟滪(yàn yù):江中有石头,险峻难渡。象马丛中:指瞿塘峡两岸山峰高耸,如象、马等动物的群山。篙(gǎo)篙相接:形容船桨与船桨相接,声势浩大。斗惊雷:形容船只驶过时,激起水花的声音如同惊雷。 【赏析】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此诗描写了瞿塘峡的险峻和江水的浩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全诗意脉清晰,形象生动,语言简练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解释:秋天的时候,我独自从广州出发到达韶州,一路上经过了许多地方。 排空乱石阵图多,铁壁银山一折过。 注释:排空的乱石阵布满天空,像铁一样的山脉在云中弯曲穿过。 南越北门天设险,万人城在要人和。 注释:南部的越地和北部的京城都地势险要,是天下的重要门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图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诗中的“铁壁银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脉的雄伟壮观
注释:削竹千枝做成缆绳,长短不一像游丝。年年百丈无穷路,牵着人的肝肠人不知。 赏析:诗人从江面出发,一路乘船顺流而下。他看到两岸山峦起伏,景色优美。但他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心情
注释:水作青色罗带百围,镜面在晴空下洗涤,白云肥润。帆过时不易与秋天的痕迹相合,雾气像绉纱般轻轻拂动,风吹过来像是卷起衣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上行舟的画面。诗人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描绘,将江上的景色和行船的感受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首句“水作青罗带百围”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碧绿和宽广。这里的“青罗带”比喻江水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既形容了江水的绿色,又突出了江水的宽阔和流动
【解析】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天从广陵到韶州的路上所写。 何年剪碎万芙蓉,莲叶莲枝总作峰。 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把千万朵荷花的叶子和枝条都剪碎?它们总是高高地堆成峰。 壁断时时阙一峡,参差青嶂夹天重。 注释:山崖被砍断了,不时地留下一个峡谷;参差不齐的青山重重叠叠地挤在一起,挡住了天边。 赏析:诗的前两句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把千万朵荷花的叶子和枝条都剪碎呢?为什么荷花总是高高地堆成峰
【注释】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日,秋季,泛指一年四季。自广至韶州江(湘江)而行,途经苍山、云海、奇峰、松林等。 苍苍:形容天空的颜色。重:重叠的意思。 低接:低矮相接。 天井:指深不见底的岩谷。 无因:没有机会。 万松:指千松。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秋天游览湘江时所作。首联“烟霭苍苍暮几重”写山色烟云,暮色苍茫;颔联“山云低接水云浓”写山峰连绵,白云缭绕;颈联“乱峰回合成天井
【注释】 山围:环绕在山的周围。明镜易成圆:比喻秋天,大地被秋色染过,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很容易就呈现出圆形。四壁:四面的墙壁。松杉:指四周的树木。黯(àn):暗淡。峡口:山峡的出口,也作“峡”。断厓:山崖。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诗人经过一片山峡后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首句“山围明镜易成圆”是说,山环抱像明净的镜子,容易形成圆形;次句“四壁松杉黯似烟”
【注释】自广:指广东。韶江:即韶石,在今广东曲江县西南。作:写。 【赏析】此诗写秋日游曲江所见景色。首句写山势连绵,一峰接一峰;次句写山色青翠,万竿竞秀;第三句写云影缭绕,如髻螺盘叠;第四句写白云为山沐浴。全诗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香炉峡口女英雄”,点明地点和人物(峡口有一座香炉峰,峰下有一温泉,传说是西施沐浴之所。这里代指香炉峡口),第二句“巫峡风流事不同”。巫山十二峰,其中神女峰为最著名。这里代指巫峡。第三句“古庙千章唐代木”,点明地点(唐代木即樟木)。第四句“舟人再拜祝长风”,点明人物(舟人即船夫)及原因(因为顺江而行,所以向江中的长风祈祷)。 【答案】 译文:香炉峡口有西施的香汤
【注释】 自广:指今广东。秋日:秋天。峡门:指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南面的山峡口。绝愁无路入英阳:没有路可走,形容道路被阻断。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秋,由粤北回韶州途经广东的南雄时所作。诗人面对壮丽的山水,感慨万分,即兴写下这首五绝诗,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峰峰横作锦屏长,瀑水纷纷断石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锦屏”比喻山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篙子弯弯尽似弓,朝来撑破几莲蓬。 玲珑石壁多虫蛀,一缕云穿藕孔中。 注释: 篙:撑船的竹竿。 莲蓬:莲蓬花,荷花未开时,花苞像小球形,绿色,有白绒毛。 玲珑:形容石头精致而玲珑剔透。 虫蛀:指石壁上的虫洞。 云穿:指云彩穿过。 藕孔:即莲蓬,是莲蓬的花蕊和莲子所在之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行图,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
【注释】 篙篙如箭复如弓:指江水波涛汹涌,船夫驾船如射箭一般。篙篙,指船行水中的波纹,比喻江水湍急;复如弓,形容船行之迅,有弓弩射出之势。苦水何当又苦风:《世说新语·言语》中载,谢安游东山时,王羲之与诸贤游,“见谢在车中看奏简甚佳,固邀之共饮,不胜酒,辄驾车去。”后因以“苦水”借喻饮酒。这里说舟行江上,舟行若箭,水行若弓,而苦水的激荡更为剧烈。 绝似射潮罗刹浦:罗刹浦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三朝愁杀打头风,吹起帆樯似转蓬。 苦与崩厓作勍敌,灵胡赑屃作篙工。 注释:在秋天的天气中乘船从广州出发前往韶州(今广东韶关),一路上的狂风暴雨,如同打头的风,让帆樯像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蓬草一样,颠簸不定、难以驾驭。 苦与崩厓作勍敌,灵胡赑屃作篙工:形容船只在狂风暴雨中的艰难航行,仿佛和山崖峭壁、巨石等自然界的险峻地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而船夫们则像古代传说中的大力水手一样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 舟缘铁壁几回环,蜗角相争卷石间。 已苦笼头横浅濑,还愁鳖背隐深湾。 注释: 1. 舟缘铁壁:形容船行驶在铁壁上的险峻河流中。铁壁,形容河床坚固如铁壁一般。 2. 几回环:形容多次环绕。 3. 蜗角相争:形容人们为了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休。蜗角,指蜗牛的角;相争,互相争斗。 4. 卷石间:形容石头被水流推动时发出的声音,如同波浪般翻腾。 5. 已苦:已经感到痛苦或困扰。 6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惊雷”指惊涛骇浪,“力尽波涛杀不回”意为惊涛骇浪,力量已尽,无法回头。“下水人歌上水哭,风声哀杂水声哀”意为:水边的人在唱着山歌,岸上的人在哭着。风吹着水面,波浪声和岸边的哭泣声混杂一起。 【答案】 译文: 秋天我走过从广东到韶州的大江,江面上有惊天动地的雷声,我竭尽全力想要回到岸边
【注释】 夹岸交加百丈多,九夫如哭一如歌。 夹岸:两岸。交加:交错重叠。百丈多:形容水流湍急。九夫:指九个人拉船。如哭一般哀伤,如歌一样欢快。 杀声凄惨因风水,惊起沙禽拂面过。 风:指水势的汹涌。沙禽:水中的鸟。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广至韶江行舟时所见景色的七绝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节奏感强。前两联是一幅生动的水边行旅图,后两句则描写了行旅中惊起沙禽的情景。 第一联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自广东至韶州(今广东省韶关)的旅途上,时当秋季。首联“崖光石滑总篙痕”写舟行江上,江岸峭岩嶙峋,石头光滑发滑,船夫撑船时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颔联“撑起熊罴百丈蹲”,写船行江中,波涛汹涌,巨浪翻滚,舟行如在山间,仿佛有雄踞山巅、威武不屈的熊罴蹲伏在船边。颈联“斗大龙蛇题不得,墨濡头发向天门”,写江面波涛滚滚,水势浩荡,诗人想在这浩瀚的水面上题诗却无从下手,只好用浓墨濡发
注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秋日里,我从广到韶江去旅行。 译文:石头的缝隙中传来了雷鸣声。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天旅行时,经过一座险峻的山峰,听到岩石中的雷声。他感到惊奇,不禁停下脚步,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注释】 北风吹船船上天:北风强劲,吹起船帆,仿佛要掀翻在天上。 九夫蒲伏一夫牵:九人乘船,一人驾船,掌舵的人(梢公)出没于白浪之中。 梢公出没白头浪,处处叫滩声可怜:梢公驾驭着船只,时而驶入白浪滔天的河中,时而从波浪中冲出,船身摇晃不定。船行险滩,发出的声音让人听了都感到可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行船图:秋风劲吹,北风如狂,船帆高张,犹如欲飞之鸟;九夫驾舟,一夫摇橹
【注释】 峡尽:江水到此转弯,形成峡谷。清江:指湘江。曲曲开:曲曲折折地展开。白沙:指江中的白沙洲。深:指白沙洲上的白沙。映:反射。碧潆洄:形容江水流回环绕的样子。流:指江水流动。秋光:秋天的阳光。流出:指江水流出。如明月:好像明亮的月亮。一片空青天外:一片青色的天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广至韶江行舟观景时,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峡尽清江曲曲开”,是说江水到尽头时
【注释】 湾环:指江流回曲。苦:极,甚。横矶:山势弯曲的山崖。石势:指山崖上的石头。争随水倒飞:争相向水中倾斜飞去。峡短滩长:峡道狭窄而河滩宽阔。撑不上:无法过滩。眠篙:指撑船的竹篙。女郎:指舟人或船夫女子。 【译文】 江流曲折环绕,又经过那山势弯曲的横矶;岩石争相向水中倾斜,好似飞向天空一般。 狭窄的峡道,宽阔的河滩,撑船难以过去;舟人或船夫女子,是不懂得这道理的。 【赏析】
注释:英州(今广东英德)的山石尽是玲珑剔透,像峰峦一样大小。石市(集市)买来的石头多是丈许大小,而米颠(米芾)怀里总抱着华岳嵩山。 赏析:这是一首咏石的诗。首句写山石之奇,次句写山石之妙,第三句写买石之乐,末句写怀石之情,四句一气呵成。全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用典得体,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石似青天天不如 青青应是补天余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原文 石似青天天不如,青青应是补天余。 灵娲不采英州石,五色空劳炼太虚。 2. 词语解释 - 青天:指广阔的天空,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广阔无垠。 - 补天余:形容某物非常珍贵或者重要,足以补足天的不足。 - 英州石:指美丽的玉石,常用于形容事物的美好和珍贵。 - 五色:指多彩的颜色,常用来形容事物的丰富多样。 - 劳:耗费、浪费的意思。 3.
【注释】 牵舟不上:拉着船只,不敢驶近。几:几乎。逡巡:徘徊,犹豫不决的样子。岩势:山势。争飞:竞飞。压人:压迫人。齿角峰高,指山峰的尖角和突出的岩石。齿,即山的尖锐部分;角,即山峰突起的部分。相抵触:相互冲撞。斗:争斗。嶙峋(línxún):形容山石重叠不平。 【赏析】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景状物逼真,用笔细腻传神,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山水风光图
这首诗的作者写到: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作者为韩愈。 何人咆哮擘龙门,荡踏千厓似有痕。 韶石可怜非斧凿,天然生得一峰尊。 注释如下: - 何人咆哮擘龙门:何人大声呼喊着劈开龙门。擘龙门指劈山开路。 - 荡踏千厓似有痕:形容声势浩大,好像有痕迹似的。 - 韶石可怜非斧凿:韶州一带的岩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雕琢的。 - 天然生得一峰尊:天然生成的一座山峰,显得庄严尊贵。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以及句子的赏析、对诗歌整体风格和意境的分析等。鉴赏时,要结合全诗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分析,注意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同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春草山山绿满头,朝烟暮雨作兰油”,意思是春草山山一片葱茏,朝烟暮雨似兰花一样芬芳。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草比作头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株株榄树分公姥,双植山头号木威。 - 株株榄树:描述了榄树的分布情况,强调其广泛种植。 - 分公姥:可能指的是将树木划分或分配给不同的人或单位。 - 双植山头:意味着两棵榄树被种植在山头,强调了其壮观和独特。 - 号木威:形容这两颗榄树像威武的守卫一样矗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象征意义。 2. 公解生花姥结子,君看榄树好思归。 - 公解生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潮的诗。首联写潮水涨落的自然现象,次联写潮汐涨落与潮水雌雄有关,末联抒发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幽远,含蓄蕴藉。 “石分公母年年在”,意思是:石头被潮水冲蚀,露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它们永远地存在在那里。这两句写江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公”指较大的石块,“母”指较小的石块。“年年”二字写出了江潮的永恒不息,一年又一年,巨石
注释: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季从广州到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的旅途中,有感而作。峰顶人家尽土围:指山巅上的居民全部被土墙所包围。牛多一半夕阳归:太阳落山时,牧民们带着牛群回家。多烧英石教田暖:用燃烧的英石来加热田地,使其温暖。山骨朝朝斫翠微:每天早晨砍柴,使得山林更加葱郁。翠微:深青翠色的树林。赏析:此诗是作者游览岭南山水后有感而作,描绘了岭南山区的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
露湿茶人两鬓寒,捻花红插更山丹。 注释:露水让茶人的两鬓变得寒冷,她将花拈起来后插入发髻。 赏析:《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此诗写在秋天从广州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时所见到的景物和感受。首联“露湿茶人两鬓寒,捻花红插更山丹”描写了诗人在广州的所见。诗人在旅途中看到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秋雨绵绵,连茶人都感到双鬓发凉,于是她把摘下的花放在头上簪着。次联“山呈髻子无穷样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注释:插竹滩——插竹的河段,指湘江。心不聚鱼——指鱼儿没有聚集在一起游动。虾䱉亦要盐相换——虾䱉也是需要用盐来交换。人是无盐二十馀——形容自己像没有盐味的人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天从广到韶江行船时看到的景象。诗中的插竹滩、虾䱉、人等词语都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同时,诗人也在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人们需要像鱼儿一样聚集在一起
注释: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天的时候,从广州到韶州(今广东)的江边。 秋深碧草尚如丝,薄有霜华木叶知:秋季到来,草木已经枯萎,但草地仍然保持着绿色的碧色,只有一些树木上还留有白色的霜花。 开尽雁来红几日,炎天未是雁来时:虽然大雁都已经飞走了,但大地上的景色依然美丽,仿佛它们在春天才回来。这里的“炎天”指的是夏天,而“未是雁来时”则是形容这些大雁离开的时间还早。 赏析:
丹厓:即丹崖,指山崖上红色岩石。翠谷:指山间翠绿的山谷。锦围:形容山崖上的丹霞如锦绣般绚丽。空:指丹霞被云雾遮掩的样子。草树无花也觉红:即使没有花儿,但红色的草树也显得格外鲜艳。春色尽归秋色里,不曾霜醉一青枫:虽然春天的景象已经消失,但是秋天的丹霞却像喝醉了酒一样,显得格外迷人。 译文: 丹崖和翠谷都被红色的丹霞所包围,即使没有花儿,红色的草树也显得格外鲜艳,仿佛是春意盎然的。春天的色彩已经消失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山鹧相招暮不回,南峰空应北峰来。 争衔木叶因霜露,苦待朝阳锦翼开。 注释: 鹧鸪鸟在秋天的傍晚时分相互招呼,却不愿回来,只有等到太阳升起来,它们才愿意飞往南方。鹧鸪鸟争相衔着树叶,是因为这些叶子在霜露中显得更加美丽;它们苦苦地等待着早晨的阳光和美丽的羽毛,准备展开翅膀飞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鹧鸪鸟的生动画面。首句“山鹧相招暮不回”
虚无萤火似人过,一夜鱼惊出绿莎。 虚无:指萤火虫的光在天空或空中飘荡,如同虚无缥缈的星光。 似人过:仿佛是人走过。 一夜:一天一夜。 鱼惊:鱼儿因为惊动而受惊吓。 出绿莎:从绿色的水草中跳出。 白板:白色的墙壁,这里指江面的白色,可能是夜晚的月光映照。 无声:指江面上没有声音。 江寂寂:江面静寂无声。 催寒但苦草虫多:只有虫声可以催促寒冷,但是草虫的声音又多又烦人。 赏析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 【注释】 ①一夕:一夜。征夫:指远征的士兵,这里泛指南方的将士。两鬓秋:指头发已由黑变白了。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轻裘:指轻暖的皮衣。②炎方:南方。霜雪:指冬天降下的雪花。③青山:指山中的青松。得白头:指因年高而发白。④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喜爱之情的抒发
鹧鸪啼杀未还家, 烟雨泷东失钓槎。 韶石苍苍三十六, 知君何处吊重华。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鹧鸪啼杀未还家 解释:诗中“鹧鸪啼杀未还家”,通过描绘鹧鸪的哀鸣和诗人未能回家的情景,表达了一种离别的哀愁和对家的深切思念。鹧鸪的叫声往往与孤独、哀伤联系在一起,此处用以增强诗中的悲凉氛围。 2. 烟雨泷东失钓槎 解释
【注释】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秋天从广州到韶关,在韶江边行走。 两到韶阳不逾关,梅花怕向岭头攀。 艰难得作南枝鸟,白首炎洲比翼还:经过两次到韶州(即韶关),也没有超过山海关,梅花害怕向岭头攀登。 艰难地飞成了南边的小鸟,到炎热的南方来与同伴一起生活。 【赏析】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所见和心情。 “两到韶阳不逾关”,意思是说
注释:秋日,即秋季。自广至韶江,指从广东到韶州(今广东韶关)的江河。有作,有感而发。虎眼,比喻闪电。如灯绿射人,形容闪电的亮度很大。初疑腐叶作青磷,起初以为是腐烂叶子发出的青色磷火。腥风,指带腥味的风,也形容雷电交加的风雨。腥风吹过拳毛发,意思是说,在腥风中,头发都竖了起来,就像拳头一样。系艇深深向白蘋,意思是把船系在水边,然后向白色的浮萍漂去。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首句“虎眼如灯绿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