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第三回 ·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
号张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遂作别各自回家。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
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共120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通过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画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 曹雪芹生于康熙年间,经历了清朝初期的盛世和文化繁荣。他一生坎坷,晚年因家贫而生活困顿,最终于乾隆末年去世。
  • 《红楼梦》的创作始于清乾隆年间,历时十年方才完成。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铺陈都达到了极致。
  1. 主要故事梗概
  • 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线索,通过宝玉和黛玉等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 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成为小说中的一大看点。
  1. 人物性格与命运
  • 林黛玉聪明敏感,才情出众,但命运多舛,最终因病早逝。她的形象代表了一部分女性的无奈与悲凉。
  • 贾宝玉则是一个反叛者,他对传统礼教持有批判态度,与众多女性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1.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通过对人性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 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诗词歌赋,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多变,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1. 影响与评价
  •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研究。它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红楼梦》多次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深受观众喜爱。
  1. 现代研究与传播
  • 在现代社会,《红楼梦》依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也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流中,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它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研究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