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介绍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少陵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少陵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注解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髮。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髮,成年后束髮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宋·司马温公《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虛谷《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鍾退谷《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赤城《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义门《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齐贤《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石遗《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阆仙《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今·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今·顾驼菴《驼菴诗话》:(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今·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乐天《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近·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相关推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城的景色依旧,但国家却已沦陷,春天的景物中也夹杂着深深的伤感。面对这感伤的时刻,花开似乎也在流泪,鸟儿的鸣叫也让我心惊胆战。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家里的音信全无,一封家书的价值胜过万两黄金。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白发也愈发稀少,几乎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赏析: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1句:“莫问华簪发已斑,归心满目是青山。” - 关键词:华簪、发已斑,归心、青山 - 释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不再关注自己的华美官服(华簪),因为他的头发已经变白(发已斑)。他的眼中只有那无尽的青山(满目是青山),这表明了他想要回到家乡的决心。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华簪”与“发已斑”,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从繁华到衰老的转变
解析和赏析: 1. 春望: - 诗句解读:“春海镜长天,青郊丽上年。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 春天的大海映照着广阔的天空,青色的原野在清晨显得格外美丽。林中的阳光透过雨后的云层照射下来,使得景色清新宜人。山林间的色彩因薄雾而显得模糊,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 2. 译文: - “春海镜长天,青郊丽上年。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 春天的大海如同镜子般反射着广阔的天空
诗句释义 - 花开不同赏: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情感,即人们对于花开时的美丽景象感到欣赏和喜悦,但当花谢时,这种喜悦也随之消失。 - 花落不同悲:同样地,当花朵凋零时,人们可能也会感到悲伤。这句诗强调了美丽事物变化无常的特点。 - 欲问相思处:表达了一种渴望了解对方的情感。这里的“相思”指的是深深的思念,而“欲问”则表示了想要知道或寻找答案的强烈欲望。 - 花开花落时:最后一句诗
【注释】《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有《结愁苦》,是汉乐府民歌,为古琴曲之一。此诗即取自这一乐曲。 【赏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详。诗中“春愁”指春天里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哀愁。诗人借写自己与友人相别的伤感心情,抒发了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此诗语言朴实,风格质朴,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注释】 风花:指春天的花朵,泛指春景。日将老:日暮,天晚。佳期:美好的时光。渺渺:遥远的样子。结同心草:比喻男女情爱,不专一。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后写的一首抒情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全诗四句,以“望”字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故乡的情怀。前二句写春天来临,花儿凋零,时光流逝;后二句写自己与心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只能空结连理枝。全诗意境凄美,情感深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那堪花满枝”意思是:那堪承受春花盛开枝头的景象。那堪:何堪,哪能忍受。“翻作两相思”意思是:倒成了两处相思。翻作:反而,反过来。两:指两地,此处泛指两人或两地。“玉箸垂朝镜”,意思是:泪珠像珍珠般滴落在梳妆台上的明镜上,形成晶莹剔透的泪痕。玉箸:形容泪珠像玉簪一样。“春风知不知”意思是
注释 1. 春深:春天已经很深。 2. 酒熟:指酒已经酿好。 3. 鼓:击鼓,一种娱乐活动。 4. 午过:午饭过后。 5. 斋:寺庙的僧房,这里泛指寺院。 6. 野寺钟:野寺的钟声。 7. 香自永:指花香自然持久,不需要人为的添加。 8. 倚风临水:倚在风中,面对水边。 9. 为谁容:是谁为我而存在? 赏析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标题是《春望》,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春事今如此,凭高兴未阑。” - 注释: 春天的事情(如花开、鸟鸣)现在却如此凄凉,我的心情还没有平静。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局势的不满。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然而现实却是一片萧条,使得诗人感到失望和悲伤。 2. “半帘疏雨过,一院落花闲。” - 注释:
诗句释义 1 春望: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心情的诗。 2. 天地回春律:春天到来,天地间仿佛回到了生机勃勃、律动的节奏。 3. 山川扫积阴:山峦和河流都清除了过去的积雪和阴霾,焕发出新的活力。 4. 波光迎日动:水面上反射的阳光使波纹闪烁着光芒,如同迎接太阳一样。 5. 柳色向人深:柳树的颜色变得浓绿,似乎在向人展示它的生机。 6. 沾洒忧时泪:诗人因忧虑国家大事而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7.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技巧与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要求是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解答时,注意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答案】 春望 王 湾 鸟去晴云外,帆归芳草边。 平淮分绿野,春树接低天。 残蘖寒馀烧,新青雨后田。 年来千里目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的景色中感受到的国家动荡和个人孤独的情感。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一句 - 暖日晴薰草: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草地上,让草木都显得生机勃勃。 - 清淮阔浸天:清澈的淮水宽广到几乎与天空平行。 第二句 - 地卑连远水:由于地势较低,远处的水流入城边的土地里。 - 城废入春田:城墙废弃,变成了春天农田的一部分。 第三句 -
注释:春日里,柳树的绿叶如丝般连着云朵,鸥鸟在水面上轻快地游弋。但我并不关心时事,只是随意地把衣服披在身上,享受这悠闲的时光。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对时事的淡漠态度和悠闲的生活方式。首句“丝丝柳翠连云幕”,以柳树的绿色勾勒出一片连绵不绝的云幕,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次句“点点鸥轻漾晚波”,鸥鸟在晚风中翩翩起舞,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然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然后把握诗中意象,并结合注释进行赏析。注意“冲”“杳冥”是关键词。 【答案】 译文:清晨楼上看到晓日高照,春风轻轻吹动郊野原野。定知道有像象这样的根在冲漠之中,但不相信至真之性只有杳冥。万物都淳朴时云气弥漫,一个宇宙亨通处雨点零落。没有言语一同倚着栏杆徘徊,绿色满原田水满汀。 赏析: 首联写登楼所感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杳杳尽寒色,乘高望更迷 - 杳杳:深远的样子。 - 寒色:指寒冷的景色。 - 乘高望:登上高处远望。 - 迷:迷茫、看不清楚。 - 译文:远方的景色被深深地染上了寒冷的色彩,我站在高地上眺望,但视线更加模糊不清。 2. 晓晴山气上,春涨野桥低 - 晓晴:清晨晴朗。 - 山气:山间的云雾或雾气。 - 涨:上升、上涨。 - 野桥:郊外的小桥。 - 译文:清晨时分阳光普照
春望 西望北高峰,南瞻东海水。 不是登吴山,那知春万里。 注释译文: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以“望”字开头,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城目睹的萧条景象。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沦陷和亲人离散的深切感情,以及对春天美景的怀念。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同时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通过写景抒发情感,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的忧患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 赏析: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饥乌磔磔伴啼鸦” - 解释:饥饿的乌鸦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在和鸣叫的乌鸦一起啼叫。 - 注释:饿鸟(比喻)——象征因饥饿而哀鸣的生物,常用于形容困境中的哀怨。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荒凉景象,通过“饿乌”这一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2. “倦倚东风两鬓华” - 解释:诗人疲惫地靠在春风中,两鬓如花一般斑白。
【解析】 本诗的注释要准确,译文要注意字词的运用,赏析要有深度。 【答案】 ①“春望”是题目,也是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②“丹阳郭里”即东吴之地(今江苏镇江),这里泛指江南地区。③“春蒙蒙”形容春天的景象,朦胧而美丽。④“骑马出郭”写出了诗人骑马离开家乡,到郊外去欣赏春景的情景。⑤“诗思浓”表明诗人因看到春天的美景而产生了浓厚的诗意。⑥“江南二月风雨过”写江南二月春末夏初时风雨过后
【注释】荏苒:流逝。 青春望:青春的希望。 栖迟白日歌:在黄昏时分唱诗,抒发感慨。 柳随愁共结:柳树随着忧愁与愁情结合。 花与泪同多:花朵因泪水而更加鲜艳。 异域犹戎马:远方还是战乱之地。 吾生只薜萝:我的一生就像野草一样。 萋萋春草色:春草茂盛的颜色。 满山河:遍布大地河流。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深深忧虑。
【注释】: 芳草:茂盛的野草。萋迷:草木茂盛的样子。斜:倾斜,不直。淡烟:淡淡的烟雾。疏雨:稀疏的雨。噪:使……鸣叫。新鸦:刚刚出窝的乌鸦。城南:指京城长安城南。春色浓于酒,醉杀千林桃杏花:比喻春色浓烈得胜过美酒,使满山遍野的桃杏都为之陶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逃难到四川成都时所作的。 “芳草萋迷一径斜”写诗人行至荒郊小路,只见满目芳草,绿浪滚滚,路旁的小径也因草而显得曲折斜斜
注释与赏析如下: 春望 闻道春可怜,春今竟何许。 石竹万家烟,海棠三月雨。 解析: 1. "闻道春可怜" - 此句表达了诗人听闻春天的消息时的感受。"可怜"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令人同情或喜爱的状态,此处可能暗含了对春天美好但短暂存在的感慨。 2. "春今竟何许" - "竟何许"意味着不知春天究竟去向何处,可能是指春天的消失或是不持久的美景。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春天易逝的遗憾和无力感。 3.
【注释】 春望:春天来临之际,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看到一片萧条的景象。 烟雨催春:春天来了,细雨纷纷,笼罩着大地; 春欲归:春天即将离去。 荒城最少是芳菲:荒凉的城池中没有花草树木。 生憎浦口多鸿雁:我讨厌在浦口(地名)多出鸿雁。 食尽芦花未北飞:鸿雁吃光了芦花还没有飞向北去。 【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杜甫困居长安西南的“曲江”
诗中“春光一去不重来,日日登山望九垓”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以及每日登山远望的孤独与无奈。春天的美好光景一旦逝去,就再也无法重复,这让人不禁要感叹时光的无情。每日登上高山,望向远方,似乎在向那消逝的美景和心中的遗憾表达一种无言的抗争与思念。 - “春光一去不重来,日日登山望九垓。” - 注释: 春天的美丽时光一旦流逝,便无法再次拥有;每天我都要登上高高的山峰,眺望着遥远的边际。 - 赏析:
【注释】 春望:春天的景色。 东风先到海东头:春风从海上吹来,比京城早了。 春兴催人独上楼:春天里兴致勃勃地登上高楼,观赏风景。 最是晚来凝望处:最使人陶醉的是傍晚时分。 曲堤烟柳似皇州:曲堤上烟雾缭绕的柳树,就像皇家园林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春日的清晨,登高远望的景象。诗中通过对春风、柳树和皇家园林的刻画,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
春望 滇海风多不起沙,汀洲新绿遍天涯。 采芳亦有江南意,十里春波远泛花。 注释: - 滇海:指今天的云南省昆明市一带的湖泊或海域。 - 起沙:使水面平静。 - 江畔:岸边。 - 采芳:采摘花朵。 - 江南:指南方地区,这里代指南方或江南。 - 泛:漂浮。 赏析: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一幅春天景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是杜甫的《春望》中的前两句。下面是对每句话的解释: 1. 古岸新花金碧丛,昆池三百水烟通。 - 诗句释义:古老的河岸上盛开着鲜艳的新花,金色和碧色的花朵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花海。昆池(即昆明池)周围有三百米宽的水雾弥漫。 - 注释:古岸、新花、金碧丛,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金碧丛可能是指色彩斑斓的花丛,昆池则是一个人工湖。水烟通形容水气蒸腾,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2. 梁王阁道青芜国
【解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漂泊到夔州时所作。全诗以“望”字统领,首联写诗人在寒食节这天登上城楼远眺,见野景萧条,阴天无光;颔联写诗人拄着筇竹杖行走于山间小径,吟诵诗歌;颈联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尾联抒发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质朴流畅,富有音乐美。 【答案】 译文: 寒食节这天天气阴沉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语言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霖雨发初霁”意思是连绵的春雨终于停止;“孤云湿犹飞”意思是孤单的云朵依然湿润着天空;“遥峰浮积翠,水际涵轻晖”意思是远山浮动着层层的绿翠,水边映着淡淡的晚照;“悠然恣所适”意思是悠然自得地随意游玩;“采采新蕨薇”意思是采摘鲜嫩的新蕨菜;“岂无同心人,形迹与我违”意思是难道就没有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 “杖藜到处立苍茫”,诗人拄着拐杖,踏遍大地,放眼四望,所见只有那茫茫的青山。这一句是写景,是实景写照。“两脚青山老法幢”中的“青山”指代作者自己,因为诗中说“杖藜到处立苍茫”。 “飞去白云何处住,一蓑烟雨下吴江”。这两句是写景,但与前句不同。前句写远望所见,而此句则写近观所感。从上句看,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时,不禁感叹:飞去的白云哪里能停歇呢?它只能飘浮在烟雨蒙蒙的吴江之上。这两句诗
注释: 春望,春天的景色令人伤怀。 荒城人散草如烟,荒废的城市里人们四散而去,草木如同烟雾般飘渺。 豺虎西来望市廛,凶猛的豺狼虎豹从西边涌来,它们贪婪地窥视着城市的繁华。 肠断城南望城北,我心如刀割,只能望着南边的家乡,却无法到达北边。 春深无计得归田,春天已经很深了,我却没有办法回到那片熟悉的田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看到荒凉的景象时
诗句解析: 1. 回雁高飞隔上林,春城凝望欲沾襟。 - 关键词: 回雁、上林、春城、凝望、欲沾襟 - 注释: “回雁”指北归的大雁,象征春天的到来;“上林”是皇家的园林,这里借指朝廷。春天来了,诗人却在长安城下凝望远方,心情沉重。 - 赏析: 诗人以回雁比喻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因身处朝廷而感到的孤独和无奈。 2. 黄尘趋走馀孤剑,白首遭逢祇寸心。 -
诗句释义 1 多情每笑无酬处:这句表明诗人在情感上感到不被理解或回报。"多情"通常指情感丰富,此处可能是指诗人对某种情感的投入和期待未获回应。"笑无酬处"则暗示诗人因情感付出却未得到预期的反应而觉得有些无奈或讽刺。 2. 独上高楼望远空:描述了一个孤独的场景,诗人独自登上高楼,望向远方。这里的"高楼"可能是诗人居所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一个观景台
诗句解释 1 迟日临郊望: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慢慢落山,我站在郊外远眺。"迟日"指太阳西下,"临郊"指站在郊区,"望"是远望的意思。 2. 东风花柳妍: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天的风,"花柳"是指春天的花和柳树,"妍"意为美艳。整句话描绘了春天里美丽的风景。 3. 高吟依竹杖:这里用"高吟"形容声音高昂,"竹杖"是一种常见的旅行工具,诗人可能正在用它行走。 4. 狂饮泛楼船
春望 杨柳风多作意吹,古藤野葛绿垂垂。 一竿春水溪童钓,半突寒烟病妇炊。 注释1:杨柳风多作意吹,杨柳春风拂动,柳条随风摆动。 注释2:古藤野葛绿垂垂,古老的树木和藤蔓长满了青苔,显得苍老而繁茂。 注释3:一竿春水溪童钓,一个小孩子在春天的溪边钓鱼。 注释4:半突寒烟病妇炊,一个生病的妇女在春天的溪边煮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诗中的杨柳、古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望时。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下面是逐句的翻译与注释: - 高楼眺平楚,江树何沈沈:站在高楼之上远眺,看到江边的树木郁郁葱葱。 - 茅屋互鳞比,烟霭一以深:茅草屋顶相互连接,烟雾弥漫,一片浓密。 - 青骢识归路,黄鹂弄好音:骑着青骢马,听着黄鹂鸟的叫声,仿佛在寻找回家的路。 - 朅来写怀抱,举目悲登临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不为寻春过小园:这句表达了诗人不因春天而特意外出,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小园中享受宁静。 - 注释: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天的景象和气息,但诗人并未因此而外出寻找春意;“小园”则指诗人的私人庭院或花园。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珍视,他更愿意在家中静静地欣赏自然的美好,而不是被外界的事物所打扰。 2. 杜门偶自谢尘喧:诗人选择关闭门窗
春望 东海膏腴地,今年剧战侵。 弭兵诸将责,宽赋圣人心。 鱼戏春云湿,鼍鸣海气深。 裹疮怜战马,踯躅亦哀吟。 注释: - 东海膏腴地:东海地区肥沃的土地。 - 今年剧战侵:今年的战争非常激烈。 - 弭兵诸将责:停止战争让将军们感到责备。 - 宽赋圣人心:给予百姓宽裕的赋税,使圣人(指君王)感到欣慰。 - 鱼戏春云湿:鱼儿在春云中嬉戏,仿佛被春雨沾湿了。 - 鼍鸣海气深:鼍(tuó)在大海中鸣叫
春望 - 愁极一高望,轻风卵色天。 - 美人孤屿外,春梦落花前。 - 径暖迷蝴蝶,山晴响杜鹃。 - 此中谁可共,顾影自蹁跹。 注释: 1. 愁极一高望: 因极度愁绪而抬头仰望。 2. 轻风卵色天: 轻轻的风拂过,天色如同蛋壳一般清澈透明。 3. 美人孤屿外: 孤独的美人站在岛屿之外的地方。 4. 春梦落花前: 春天的梦想伴随着落花飘落。 5. 径暖迷蝴蝶: 小径温暖到让蝴蝶迷失方向。 6.
【注释】 1. 天涯登眺泪:遥望远方的边城,登上高楼眺望。 2. 雪汨峰头树:积雪融化后滋润着山头上的树木。 3. 滞辽归雁少:滞留在辽地的归乡大雁很少。 4. 望越暮云赊:远眺南方的景色,傍晚的天空中云彩很晚才散去。 5. 心境同庄舄:心境与古代辞官隐居的庄子相似。 6. 哀吟为丧家:悲哀的吟诵是因家破人亡而发。 【赏析】 此诗是杜甫流寓梓州的时作,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注释】 春望:春天的景色。 陌上杨柳枝,几见春牂牂。 (1)“柳枝”句:意思是说春天的景物,在路边的杨柳树旁,又见到了春天的绿意。 “牂牂”是形容春天草木茂盛的样子。 陟岵 (shù hè):登上高处瞭望。岵,山名。 白云缈茫茫(miǎo máng máng táng):意思是说,站在山上,只见白雾缭绕,一片茫茫。 缈,渺远的意思。 樊笼:鸟笼子。日苦羁:意思是说太阳一天天的困住自己。 樊笼
诗句解析与译文: - 春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时,站在边关(雄边)远眺家乡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 云卷千峰翠,烟消万壑晴 - 注释:这句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云雾缭绕的山峰显得更加翠绿,山间的烟雾消散后,万壑都呈现出晴朗的景色。 - 欲看春景丽,翻使客心惊 - 注释:想要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却反而让游子感到心惊胆战
【译文】 不为寻找春天来到这个小园子,我拄着筇杖,偶尔离开尘世的喧嚣。 身心潇洒自在,没有一点烦恼和羁绊,对于世间万物,我仍然有所领悟。 高大的树木繁茂地生长,栖息在树上的鸟儿快乐无比,夕阳红艳照人,温暖了衣襟。 远远望去,那五座山峰上白云飘过,我不禁后悔没有带着酒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赏析】 《春望》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首联点明题旨,颔联承首联写景,颈联写山中所见所闻,尾联抒发感慨
春望 鸟语绵蛮度短墙,朝霞催起早梳妆。 自从不上楼头望,春色飘零到海棠。 注释与赏析: - 鸟语绵蛮度短墙:这里的“鸟语”指的是鸟儿的叫声,而“绵蛮”可能是指轻柔、连绵不断的意思。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天景象,小鸟们在屋檐下欢快地鸣叫着,好像在为这个美丽的早晨增添生机。 - 朝霞催起早梳妆:这里描述了清晨的景象,太阳刚刚升起,天空被染成了一抹淡淡的橙红色。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