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砧》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砧声为核心,表达了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清新之作,如《游子吟》,也有借咏物抒怀的婉约佳作,如《秋思》。
  2. 创作背景:孟郊在长安担任小官职期间,生活清苦。这种社会环境可能促使他更加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3. 诗中意象解析:《闻砧》中“月下谁家砧”一句描绘了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砧声穿透夜空,显得格外凄凉。而“一声肠一绝”则通过声音的细腻变化,传达了游子内心的悲怆与无奈。诗中的“杵声不为衣”更是直接指出,虽然杵声不断,却无法慰藉游子的归心,体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渴望回家的情感。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引人深思。
  4. 文化价值:在古代文学中,诗歌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闻砧》,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孟郊的《闻砧》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情的笔触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