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絮含愁入酒家,何因得近琐窗纱。春风万一无拘束,放去钱塘逐落花。

杨柳枝 · 词

舞絮含愁入酒家,何因得近琐窗纱。春风万一无拘束,放去钱塘逐落花。

注释:

舞絮:像人一样随风起舞的柳絮。

含愁:含有忧愁的样子。

入酒家:飘入酒家的屋檐。

得近:得以接近。

琐窗纱:用细密的帘幕或窗纱。

春风:此处泛指春风的吹拂。

万:全部。

元:同“原”,本来、原先的意思。

无拘制:不受任何束缚。

拘束:限制,约束。

放去:放开,让它们自由地飞去。

钱塘:古称浙江,今杭州一带。

逐:追逐。

赏析:

这首词是写春景的。词中所写的“杨柳”并非真正的柳树,而是指柳絮。柳絮在风中飞舞,似人一般,故称“舞絮”。这“舞絮”本为无情物,但诗人却赋予了它以人的情态,这就把无形的柳絮写得有情了。“含愁”二字极传神地写出了这种有情之柳絮的形象。它仿佛是带着满腹心事的佳人,在风中低吟浅唱,哀怨动人。“含愁”之后,接上一个“入酒家”,似乎要进一步说明这带愁的柳絮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实不然,“入酒家”只是柳絮的一种姿态。“酒家”是饮酒的地方,柳絮随风飘入酒家,大概是想借酒浇愁吧?可是,酒家毕竟是人家的居所,柳絮虽然“含愁”,终不免被人们发现、制止。于是,只好“放去”它,让它“去逐落花”。落花即凋谢的花,也可以说是春天的使者。柳絮与落花都是春天的精灵,但它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柳絮是被人“放去”的,落花却是自己飘落而去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照,从而更突出了柳絮的悲哀。从全词的结构来看,第一句是总说柳絮“含愁入酒家”,“放去”第二句紧承接前一句而来。如果说前面是描写柳絮的话,那么后面则是描写它的归宿。这里所说的“钱塘”,是古代杭州的别名。据《太平寰宇记》等书载,隋朝末年,杜如晦任吴州(治所在吴县)太守,曾下令毁除吴江两岸堤岸上的柳树。当时,有人劝他说:“公为吴人所重,若恐妨农事,可于江头种柳二行,垂杨数千株。”杜如晦不听,结果吴州百姓“多谤其不惠”。后来,唐高祖李渊当了皇帝,想起这件事来,就问大臣们:“杜如晦曾毁吴江堤岸植柳么?”大臣们说:“然”。高祖又问:“今有人种柳多少?”大臣答道:“二千人。”高祖大笑道:“赐此田与种柳者。”这就是有名的“钱塘种柳”。所以这首词的第二句说:“春风万一无拘束,放去钱塘逐落花。”如果春风能够完全自由地吹拂大地,那么它就会放开手脚,让柳絮和落花随着它自由地去追逐春天吧!这当然只是一个幻想。不过,这个幻想正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