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平蛮诗卷,都道是、胆包躯。听细话平生,辞虽慷慨,气却舒徐。春风忽然吹兴,正琼花时节别江都。恨煞楼头双鹤,不能留住须臾。
轻烟细雨湿平芜。一舸下东吴。想柱杖寻梅,敲门看竹,多在西湖。行装不须多办,把锦囊、分付小奚奴。怕过孤山山下,一杯先酹林逋。
【注释】
见平蛮诗卷:看到赵治中写的《平蛮诗》。平蛮,平定叛乱。赵治中是作者的同乡好友。都道是:人们都以为。胆包躯(bǎo kū):胸怀像胆一样。胆,人的胸腔。气却舒徐(xù):但气势却从容不迫。
春风忽然吹兴:春天的风突然吹起来。别江都:告别江南。
恨煞楼头双鹤(hèn shā lóu tóu duō hè):恨不能留住楼头的两只鹤。双鹤,指楼头的两只鹤。
轻烟细雨湿平芜:轻烟细雨沾湿了平地的荒草。
一舸下东吴(gě):一艘小船顺流而下到东吴。
想柱杖寻梅(zhòng zhàng zhuān):想着拄着拐杖去寻找梅花。柱杖,拄手杖。寻,寻觅。
敲门看竹:敲着门去看竹子。
多在西湖:大多在西湖边。
行装不须多办(háng zhuāng bù xū duō bàn):行李不需要带很多。
锦囊分付小奚奴(qǐ nóng fēn fù xiǎo xié nú):把锦囊交给小仆人去处理。小奚奴,小仆人。
怕过孤山山下(pà guò gū shān xià):恐怕经过孤山山下。孤山村,位于杭州市西,相传为唐代诗人林逋隐居之地。
一杯先酹(lěi)林逋:第一杯酒就祭奠林逋。酹,祭奠。
【赏析】
此词为送别之作。上片写送别的场景及惜别之情,下片则抒发离愁。全词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开头三句,词人首先以赵治中的身份和身份地位来描写他的形象特征。“胆包躯”,既形容其气魄非凡、豪迈磊落,又暗寓其志向远大之意。接着写他所写的《平蛮诗》,并指出这首诗的内容是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这既是对赵治中的赞誉,也是对即将离别时的深情寄托。
下面几句写春日送别的场面。词人用“春风忽然吹兴”一句,烘托出一种轻快的气氛,表现了送行者与被送行者心情舒畅、轻松愉悦的状态。“正琼花时节别江都”,既交代了春日送别的时间,又写出了此时此地的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恨煞楼头双鹤”两句,则是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里所说的楼头双鹤,是指送行人与被送行人分别时所见到的情景:楼头的两只鹤似乎也被这种依依难舍的心情所感染,不愿离去。这一比喻新颖贴切,生动传神,既表现出双方的情意绵绵,又流露出作者的惜别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下片写词人的临别赠言。“轻烟细雨湿平芜”,既是写实之笔,也是渲染氛围的重要一笔。它既写出了送别时的天气状况,又写出了此时此地的萧疏之感。“一舸下东吴”,则描绘出一幅送行船只顺流而下的动人画面,使人联想到词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远去的身影,从而更加突出了词人惜别之情的深切。“想柱杖寻梅,敲门看竹”,则是写被送行人在即将离开之时的举动。他想拄着手杖去寻找梅花,想敲着门去看看竹林,这些动作不仅表明了他被送行人送行时的依恋不舍,也表达了词人对被送行人的深情厚谊的赞美与祝愿。“多在西湖”,既暗示了被送行人将前往的地方,又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为凄婉伤感。“行装不须多办”,则是说被送行人无需携带太多行装,因为一切都已安排妥当。“锦囊分付小奚奴”,则进一步说明词人已经将自己的锦囊交给了他,让他自己去安排处理。最后两句写送别后的祝愿与祝福。“怕过孤山山下,一杯先酹林逋”,既是说希望被送行人在经过孤山山下时不要停留太久,又是说请他先祭奠一下林逋这位著名的隐士,表达自己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