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
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鹦鹉曲 · 忆难鸣山旧游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

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注释】

1.鸡鸣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

2.荒丘住:荒凉的山丘上的居所。

3.逆旅:旅舍,旅馆。

4.代:指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磨笄:指李贺的墓。李贺曾于长安应试,因文才出众而屡举进士不中。他死后,其妻郑夫人葬其于南园。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郑夫人梦见李贺登科及第,遂令儿子上表,请求将李贺的坟墓迁至县城南门之东的磨笄山,并立碑铭志。

【赏析】

此为《鹦鹉曲》组曲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写一个旅人在荒丘上的感叹,追忆了李贺的坎坷命运,表达了对李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悲愤之情。

起句“鸡呜山下荒丘住”,交代了主人公居住的地点。“荒丘”二字写出了环境之荒凉,衬托出旅人心境之寂寞。“客吊古问驿亭父。”点明此行的目的——吊古、问路。“客”字,表明这是一位远道而来的过客。“吊古”二字,说明此人并非来游山玩水的,而是怀着一种深沉的心情来到这个地方的。“问驿亭父”则进一步揭示了他的行踪,他是到访李贺墓地的。“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这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句“客吊古”的具体解释,也是由吊古转向问路的具体表现,同时暗示出了此地荒凉冷落的景象。从句意上分析,这两句是说:多少年来,这里的野屋、丛祠早已被湮没无存;那被犁开、锄翻的田地里,也看不到昔日的绿意了。

“默寻思半晌无言”,是作者沉思的结果,也是他沉默的原因。面对荒废的野屋丛祠,他感到十分痛心,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表达。“逆旅又催人去”,说明他已经无法再呆下去了。“逆旅”二字,既表明了他的身份,也说明了他此刻心情之急切。此时,他又想起了刚才路过的那道山峰——“指峰前代好磨笄”。这里,“磨笄”是指唐代著名女诗人李冶之墓,李冶以才艳著称,与李贺有一段情缘。“是血泪当时洒处”,这一句既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也是作者对李贺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比喻,既写出了李贺生前的不幸遭遇,又表达了作者对李贺不幸遭遇的同情之心。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典故。全诗共出现了四个典故:“磨笄”、“野屋丛祠”、“犁烟锄雨”和“代”。这四个典故都与李白有关,而且都与李贺有关。“磨笄”典出李贺墓志铭,“野屋丛祠”典出《新唐书》,“犁烟锄雨”典出《太平广记》,都是暗指李白。此外,“代”字也是一个典故,它出自李白的《赠汪伦》。因此,整首诗既有对李白、李贺二人的悼念之意,又有对两人不幸遭遇的共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