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退藏,隐几坐观,默会人间世。惟集虚,抱一自斋心。
黜聪明形骸之外。回益矣。冥然如丧吾志,乌知礼乐非仁义。彼造物何知,息黥补劓,徒劳巧任私智。但忘年、忘义乐天倪。好恶情、都忘物皆齐。鳅与鱼游,鹿与麋交,将无同异。
噫。请试言之。彼知忘此此忘而。海上多矰𥐊,翁鸥乃、两忘机。想蝶梦庄周,周迷蝶梦,蘧蘧自适无非己。便是是非非,非非是是,由来非马非指。我而今、鱼兔都忘已。又岂知、筌蹄为得计。问臧穀、亡羊何累。塞翁得马奚喜,得失成何济,顿忘世味,箪瓢陋巷,乐以忘其忧耳。
便教有酒也忘归。任忘形、相汝相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此诗为《渔樵问答》的变体,全篇以问答形式展开,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一室退藏,隐几坐观,默会人间世。惟集虚,抱一自斋心。”意思是:一个房间就足够藏身,在隐晦的座位上观察世界,默默地领会人世间的事理。只有集中精神,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达到斋心养性的境界。
“黜聪明形骸之外。回益矣。冥然如丧吾志,乌知礼乐非仁义。彼造物何知,息黥补劓,徒劳巧任私智。”意思是:摒弃世俗的聪明才智,摆脱形骸之外的一切。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益处,恍若丧志一般,又怎能知道礼乐并不是仁义?那些造物者又知道什么,他们只是随意地用刀削去脸上的疤痕,用针线修补耳朵上的瘢痕,而自己却白白浪费了巧妙的心思。
“但忘年、忘义乐天倪。好恶情、都忘物皆齐。鳅与鱼游,鹿与麋交,将无同异。”意思是:只忘记了年龄和道义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对善恶好坏的情感全都忘掉了,一切事物也就都平等了。蚯蚓在水中游,鱼在地上游,鹿在森林里跑,麋在草原上跑,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区别。
“噫。请试言之。彼知忘此此忘而。海上多矰𥐊,翁鸥乃、两忘机。想蝶梦庄周,周迷蝶梦,蘧蘧自适无非己。便是是非非,非非是是,由来非马非指。我而今、鱼兔都忘已。又岂知、筌蹄为得计。”意思是:啊,请告诉我你的想法。他只知道忘却,而忘却之后又有忘却的烦恼。海中有众多的箭簇,鸥鸟在飞翔时也忘了自己的翅膀,它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而庄周则被蝴蝶所迷惑,不知自己本来的模样;庄子醒来后,感到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那么不值得计较,他终于悟到:“是非都是相对的,非和非也是相对的,这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东西。”我如今已经忘却了鱼和兔子,又哪里懂得筌蹄才是真正的目的呢?问臧谷、亡羊何累。塞翁得马奚喜,得失成何济,顿忘世味,箪瓢陋巷,乐以忘其忧耳。便教有酒也忘归。任忘形、相汝相尔。”意思是:问问臧谷、亡羊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塞翁得到了一匹马却很高兴,因为他明白“失”与“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即使有酒喝也应该把它喝光,不再回来了。任凭自己忘却外在的形象,互相对待吧!
【赏析】
这首词通过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于人生、宇宙以及生死等哲理的思考。
首段“一室退藏”,隐几静坐,默会人世。这里“退”字,意谓放下世俗的荣辱得失之心,“退藏”则是把一切名利看得很淡。接着写“集虚抱一”,这是佛家修行的基本功夫,即“摄心归空”。
中段“黜聪明形骸之外”,“冥然如丧吾志”,这是说,要摒除一切聪明才智,超越形骸之上,达到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黜”字是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摒弃”之意;“聪明”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作状语;“形骸”指人的肉身;“丧志”指失去世俗的欲望;“知”字在这里是动词,意为“知道”。“冥然”是形容词作名词,意为“冥思”。这一段中“彼造物何知”,是说造物者又怎么知道人世间的是非得失呢?这里,“彼造物”指的是“万物”,包括人和自然万物;“造物”就是创造万物的人或神;“何知”就是“不知道”。“息黥补劓”,“徒劳巧任私智”,意思是说,人们不应该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劳心费力,更不要玩弄小聪明。
末三段写作者对“忘”的体验和追求。这里,“鸢鱼”是比喻,指自由自在的飞鸟和游弋水中的动物。“将无同异”,意谓彼此之间没有区别。“噫”是语气词,相当于今口语中的“唉”字。
尾段“便教有酒也忘归”,是说如果有美酒可饮也应当忘记归途,因为饮酒可以使人忘掉一切烦恼和忧虑。“任忘形、相汝相尔”,是说任由自己忘却外在的形象,互相对待。这里的“忘形”,指忘却世俗的形体;“相汝相尔”是说互相相处。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够做到忘却世俗的名利地位,就可以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宇宙以及生死等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