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地僻无人到,九日天清有伴寻。
在野兴深增感慨,望乡心远慰登临。
丛篁雨飒春墙碧,老桧霜留古殿阴。
共酌昏钟驱马出,独聆风鹤送馀音。
九日同张膳部刘符台游法藏寺
东林地僻无人到,九日天清有伴寻。
在野兴深增感慨,望乡心远慰登临。
丛篁雨飒春墙碧,老桧霜留古殿阴。
共酌昏钟驱马出,独聆风鹤送馀音。
注释:东林寺位于苏州市西北灵岩山麓,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南朝梁时改名为栖玄寺。南朝陈文帝天康中,改为建国寺。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法藏寺,因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在此讲经传法而得名。《唐才子传》记载:“唐人诗体,以五言、七言最为得骚人之旨。”
“东林地僻无人到”,意为东林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很少有游客前来参观。
“九日天清有伴寻”,意为在秋天的晴朗天气里,我与朋友一起寻找一个可以游玩的地方。
“在野兴深增感慨”,意为在野外游玩,心情更加感慨。这里指的是作者看到秋高气爽的景色,心中涌起一股感慨之情。
“望乡心远慰登临”,意为望着故乡,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而登上高处可以缓解这种情绪。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虽然身处异地,但通过登高望远,能够暂时忘却思乡之情。
“丛篁雨飒春墙碧”,形容春天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翠绿,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老桧霜留古殿阴”,描绘了古老的大殿在寒冷的冬日里仍然屹立不倒的景象,给人一种岁月沧桑的感觉。
“共酌昏钟驱马出”,意味着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然后骑着马离开了这个地方。这里的“昏钟”可能是指古代计时用的黄昏时分的钟声,而“驱马出”则表示他们骑马离开寺庙。
“独聆风鹤送馀音”,意为独自聆听风吹过的声音以及鹤鸣声,这让人感到宁静而又悠扬。这里的“余音”可能是指风吹过树叶或者鸟鸣声回荡在空中的声音,给人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感觉。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日与友人一同游览东林寺的情景。首句“东林地僻无人到”表达了寺庙的偏僻和人迹罕至的特点。接着,“九日天清有伴寻”写出了在晴朗的日子里,作者和朋友一起寻找游玩的地方。在后四句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