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中日月,春渐去,又还来。望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层层绛桃千树,似丹霞、散绮映楼台。世上从教桑海,人间自有蓬莱。
渔郎未必是仙才。偶尔到天台。喜相问相邀,山中殽簌,树里尊罍。何便寻归路,是风波险处未心灰。要似秦民深隐,桃花只好移栽。

【注释】

桃源:地名,即今湖南省桃源县。

从教:任凭、任由。

渔郎:泛指隐居在深山中的隐士。

醪(láo)簌:(酒)清冽如醴。

秦民:古代秦国人,这里泛指隐者。

【赏析】

《木兰花慢》是宋代词人张元干所写的一首词。上片写春日景色,下片则以渔父的口吻对桃花源的向往与赞美。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空灵。

“爱”字领起三句,点明主旨。“日月”指时令,“桃源”指地名。首两句写春日渐去渐近,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象。“望”字有盼望之意,“还来”指回归的意思:“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都是形容春日景色。“千树”形容桃花盛开的繁盛景象,“丹霞”“绮映楼台”形容色彩鲜艳。“桑海”借指战乱,此处为反义,“蓬莱”(传说中的仙境)代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此句表明作者热爱春天,也热爱大自然,渴望美好和平的生活。

过片三句写渔父对桃源的向往。“未必”表示一种假设语气,表明渔父并非真的仙人。“到天台”是指渔父曾经去过桃源。“喜”,表喜悦之情;“问”表询问之意;“相邀”,“樽”指酒杯,表招待之意。“山中殽簌”“树里尊罍”形容渔父与桃源居民交往的情景,以及桃源居民热情款待的盛情。“何便寻归路”表明渔父已经找到了归隐的道路,“风波险处未心灰”说明他并不畏惧艰难险阻而灰心丧气,仍然乐观向上,决心归隐桃源。“要似”是说像渔父一样归隐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深隐”指隐居不仕,“移栽”指把美好的事物移植到新的环境,使它们得以生长,也指将美好的人才转移到新的环境。

这首词上阕主要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下阕则是通过渔父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归隐桃源的愿望和决心。全词意境优美高远,语言清新自然,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词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