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铃风过,昵昵闺中语。月上海东峰,冷光浸、澄清玉宇。幽人此际,轻步绕回廊;蛙鸣沼,鸦翻树,露滴松梢雨。
芦花粗老,也学杨花絮。衮衮趁流尘,半沾泥、半飘陌路。不须看觑,且自买芳尊;巴觎曲,婆娑舞,醉饮朝还暮。
【注释】
蓦山溪:词牌名。又名“碧云暮”、“醉桃源”等。双调,六十一字,上片八句五平韵,下片九句六平韵。
檐铃:屋檐下垂的响铃。
昵昵:形容声音细碎而悦耳。
月上海东峰:即指月亮在海中的东峰上。
冷光浸、澄清玉宇:月光如水般洒满清澈明亮的天宇。
幽人:隐士。此指词人自己。
衮衮:众多的样子。
婆娑舞:轻缓地跳舞。
【译文】
屋檐下的铃声随风飘来,闺房里传来了细碎的声音。明月高悬于海上东方的山峰,清冷的月光照亮了澄澈的天空。此时我独自徘徊在这幽静的院中,轻步绕着回廊漫步;池塘边蛙鸣阵阵,树上鸦雀翻飞,露珠滴落在松树梢头,犹如细雨纷飞。
芦花已经长成粗大的身躯,也学着杨花絮一样漫天飞舞。随着流尘滚滚而去,有的沾泥,有的飘散在路途之中。不必去理会这些纷纷扰扰,姑且买上一瓶美酒,畅饮一番;尽情地欣赏曲调和婆娑起舞,直到醉醺醺地喝到天亮又喝到黄昏。
【赏析】
《蓦山溪·檐铃风过》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独自一人漫步于庭院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感受。
“檐铃风过,昵昵闺中语。”首句写庭院里的声音。檐上的风铃随风摇曳,发出细微的响声,如同闺房中传出的低语声。这里的“昵昵”形容声音细碎而悦耳,仿佛是在耳边轻轻地诉说着什么。接着,作者描述了庭院中的景色:“月在上海东峰,冷光浸、澄清玉宇。”月亮高挂在海中的东峰上,月光洒满清澈明亮的天宇,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对庭院内环境的描绘,为后面的抒情铺垫了背景。
“幽人此际,轻步绕回廊;蛙鸣沼,鸦翻树,露滴松梢雨。”接下来,作者转向了人物形象。这里以“幽人”自喻,表现出词人独自漫步在庭院中的心情。他轻轻地走过回廊,时而停下脚步聆听蛙鸣,时而仰望树上翻飞的鸦雀,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同时,他还注意到了庭院里的景色细节:“露滴松梢雨。”这四字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松树的枝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是天空中的小雨滴落下来,增添了一丝诗意。
“芦花粗老,也学杨花絮。”接下来,作者转而描绘了庭院中的另一种景象——芦花。这些芦花已经长得粗壮而高大,它们也开始像杨花那样翩翩起舞,漫天飞舞。这里的“粗老”一词,既形容了芦花的生长状态,也暗示了它们的坚韧与生命力。而“也学”二字则巧妙地将芦花与杨花相提并论,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
“衮衮趁流尘,半沾泥、半飘陌路。”最后,作者描绘了庭院中的另一种景象——流水。这里的“衮衮”一词,形容了流水的动态之美,仿佛是在不断地奔腾向前。而“半沾泥、半飘陌路”则进一步描绘了水流的状态:既有部分沾染了泥土,也有部分飘荡在道路之上。这两句既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性,也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的观察之细致入微。
且自买芳尊;巴觎曲,婆娑舞,醉饮朝还暮。”最后两句,词人表达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不再关注外界的纷纷扰扰,而是选择沉浸在美好的时光之中。他买了一壶美酒,欣赏着曲子和舞蹈,直到醉醺醺地喝到天亮又喝到黄昏。这两句既体现了词人的闲适与超脱,也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词通过描绘庭院内的自然景观和词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