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重门夜静,庭户幽幽,蓦地闻砧。杳不知何处,是云间过响,空外传音。故乡未卜归日,栖薄愧飞沉。漫对月兴怀,临风起叹,恻怆伤心。
登高盼来雁,想此际孤帏,几度停针。想带绅宽减,向谁人借问,无计追寻。但将数点清泪,滴在紫罗襟。更倚遍朱阑,满头素丝应自今。
【注释】
掩重门:关上重重的门户。
庭户:庭院门户。
杳不知何处,是云间过响,空外传音:砧声杳然不知从何而来;仿佛从天边传来,像云中飘来的回声。
故乡未卜归日:故乡尚未决定归期。
栖薄愧飞沉:因栖身于贫贱之境而感到羞愧。
漫对月兴怀,临风起叹,恻怆伤心:对着月色寄托情怀,面对秋风发出悲叹。
想此际孤帏,几度停针:想象此时孤单一人,已经停针许久了。
想带绅宽减,向谁人借问,无计追寻:想借宽衣来减轻思念之情,又向谁去寻求答案,没有办法去寻找。
但将数点清泪,滴在紫罗襟:只有把几点清澈的泪水,滴在紫色的罗衣上。
更倚遍朱阑,满头素丝应自今:更靠着遍数栏杆,满头的白发也应该从今以后。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写一位女子独自在异乡思归不得,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砧杵声,不禁触动乡愁、身世之感,写下这首词以抒发自己的哀思。
开头两句“掩重门夜静,庭户幽幽,蓦地闻砧”,写的是夜深人静时突然听到砧杵声的情景。“掩重门”三字写出诗人闭门谢客,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庭户幽幽”则写出庭院空寂,无人来往的冷落氛围。“蓦地”二字表明这突如其来的砧杵声,使诗人猛然想起家乡的亲人,勾起了她思归的情思。
“杳不知何处,是云间过响,空外传音。”这三句是对前两句所听到的砧杵声的进一步描写。砧杵声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能穿透寂静的夜空传到诗人耳中,使诗人感到它似乎来自云间或空外。这种声音虽虚无缥缈,却能引起作者强烈的感觉。
“故乡未卜归日,栖薄愧飞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地位低下的惭愧。“故乡未卜归日”说明诗人对家乡的未来还不清楚,不知道能否早日回家。“栖薄愧飞沉”则是说诗人因为自己处境艰难,无法振作起来,只能感到羞愧和沮丧。
“漫对月兴怀,临风起叹,恻怆伤心。”这几句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进行表达。“漫对月兴怀”说明诗人在月光下常常感到心绪难平,思绪万千。“临风起叹”则是说诗人在风中常常感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最后一句“恻怆伤心”,则是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都充满了悲伤和痛苦的感情。
“登高盼来雁,想此际孤帏,几度停针。”“登高”是指诗人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希望能看到大雁南飞带来家乡的消息。“想此际孤帏,几度停针”则是说诗人此时独自一人在家,心情非常寂寞和空虚,已经多次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来等待消息。
“想带绅宽减,向谁人借问,无计追寻。”“绅宽减”是指诗人想要通过宽衣来减轻思念之情,却不知该向谁去寻求安慰,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无计追寻”则是说诗人已经没有了办法来缓解自己的乡愁。
结尾两句“但将数点清泪,滴在紫罗襟。更倚遍朱阑,满头素丝应自今。”则是诗人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期望。“但将数点清泪,滴在紫罗襟”说明诗人将心中的思念化作泪水,洒在紫色的罗衣上。“更倚遍朱阑”则是说诗人再次倚靠在栏杆上,希望借此机会来排遣心中的忧愁和思念。最后一句“满头素丝应自今”则是说诗人希望自己的头发能够长长一些,以此来象征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