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连朝欲满城,今宵喜见月华明。
半轮影动登高兴,万里光馀落帽情。
两地茱萸分客思,几家砧杵乱秋声。
酒酣莫更归来缓,怕遣楼头百感生。

【注释】:

霸台:霸州城楼。月落西方,指月色西沉。倚楼数酌:倚着高楼饮酒。别:告别。

万里光馀:形容月光明亮。落帽情:指月亮高高挂在天上,洒下的月光使人们感到十分高兴。

两地:指作者自己和友人分别在两地。茱萸:一种植物,传说中辟邪的草药,古人常以之祭祀,并插在门上,表示去祸迎福,避邪保平安。分客思:指分别时思念朋友的心情。砧杵:古代捣衣的工具,用木槌和杵击打布帛使之变硬。秋声:秋天的声音。

酒酣莫更归来缓:酒喝得正酣不要急于回来。百感生:各种感触涌上心头。

赏析:

《九日登北霸台呈李侍御》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写诗人与友人在重阳节相会饮宴后分别的情景。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节日宴会;第三、四句写送别之情;后两句写别离之后,对友人的怀念之意。

“风雨连朝欲满城,今宵喜见月华明。” 首句描写节日气氛,天气阴雨连绵,好像要布满全城了,而今夜却忽然晴朗起来,天空中明月当空,光芒皎洁,令人欣喜。

“半轮影动登高兴,万里光馀落帽情。”第二句写登高观月。诗人登上霸台,看到一轮明月从云缝中露出,光彩照耀大地,使人心情开朗。“落帽情”是借用晋代阮籍的故事。据载,阮籍在青溪边乘着小船,船到岸头,把船系好后,就取出帽子扔到水里。他一边扔帽子一边说:“我本想与众人一样度过这个日子,没想到今天竟然有这样清高的月亮!”这里诗人借以表明自己与世俗不同,不愿随波逐流。

“两地茱萸分客思,几家砧杵乱秋声。”第三两句描写离别之情。“两”字写出离愁之深,“客”字表现出诗人飘泊在外的游子身份。“茱萸”是端午节所用的香草,相传这种草可以避邪。“分客思”就是分挂艾叶以避鬼邪的意思。“几家砧杵”是指民间的捣衣声。“乱秋声”则是指这些声音搅杂在一起,显得十分杂乱。这一句既写出了节日的气氛,又写出了诗人因与友人分别而产生的伤感。

“酒酣莫更归来缓,怕遣楼头百感生。”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嘱咐和祝愿。诗人劝慰友人不要急着回去,以免产生更多的感慨。因为诗人在送别时已有许多感慨。“怕”字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还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