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泉在孤山之南,一名竹阁,一名勤公讲堂。宋元?六年,东坡先生与惠勤上人同哭欧阳公处也。勤上人讲堂初构,掘地得泉,东坡为作泉铭。以两人皆列欧公门下,此泉方出,适哭公讣,名以六一,犹见公也。其徒作石屋覆泉,且刻铭其上。南渡高宗为康王时,常使金,夜行,见四巨人执殳前驱。登位后,问方士,乃言紫薇垣有四大将,曰: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帝思报之,遂废竹阁,改延祥观,以祀四巨人。至元初,世祖又废观为帝师祠。泉没于二氏之居二百余年。元季兵火,泉眼复见,但石屋已圮,而泉铭亦为邻僧舁去。洪武初,有僧名行升者,锄荒涤垢,图复旧观。仍树石屋,且求泉铭,复于故处。乃欲建祠堂,以奉祀东坡、勤上人,以参寥故事,力有未逮。教授徐一夔为作疏曰:“?卷兹胜地,实在名邦。勤上人于此幽栖,苏长公因之数至。迹分缁素,同登欧子之门;谊重死生,会哭孤山之下。惟精诚有感通之理,故山岳出迎劳之泉。名聿表于怀贤,忱式昭于荐菊。虽存古迹,必肇新祠。此举非为福田,实欲共成胜事。儒冠僧衲,请恢雅量以相成;山色湖光,行与高峰而共远。愿言乐助,毋诮滥竽。”

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六一泉。

六一泉位于孤山之南,又称竹阁和勤公讲堂。在宋元?六年(987年)时,苏轼先生与惠勤上人在此共同哀悼欧阳修公。勤上人在讲堂初建时,挖地时发现了泉水,苏轼为他撰写了一篇《六一泉铭》。因为两人都被欧阳公门下所收,而此泉刚出,恰好是苏轼哀悼欧阳公的时期,因此命名为“六一”,寓意苏轼仍可见到欧公。后来他的弟子们为这个泉筑起了一座石屋,并在石屋上刻下了这篇《六一泉铭》。

南渡高宗为康王时,常常出使金国,有一次夜行时,看见四巨人执殳(古代兵器)在前驱。当高宗即位后,询问方士,方士说紫薇垣有四大将:天蓬、天猷、翊圣、真武。皇帝想要报复他们,于是废弃了竹阁,改为延祥观以祭祀这四人。到了元朝初期,世祖又废除了延祥观,改为帝师祠。这个泉水在二氏居住的地方已经消失了二百余年。在元朝末年兵火中,泉水再次出现,但石屋已被毁坏,而《六一泉铭》也被邻居僧人带走。

有位名叫行升的僧人,他锄除荒芜,清除污垢,试图恢复原来的面貌。他还重新树立了石屋,并且请求找回《六一泉铭》,再次出现在故处。然而,他想要建一个祠堂以供奉苏轼和惠勤上人,并模仿参寥的故事,但力不从心。教授徐一夔为此写了一份疏文:“这里是一个名胜之地,实在名邦。勤上人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隐居,苏长公因之多次来访。他们的足迹分属缁素两道,共同登上欧子之门;情谊重视生死,会在孤山下相会哭吊。因为精诚能够感动天地,所以山岳出来迎接劳苦的泉水。名字彰显于怀贤,忱式昭示于荐菊。虽然保留古迹,必定要新建祠堂。此举不是为了求福,而是想共同完成美好的事情。儒者和尚,请扩大雅量以相互配合;山色湖光,与高峰一同远去。希望乐助,不要嘲笑滥竽充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