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六一泉铭》:
欧阳文忠公将老,自谓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钱塘,别公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闲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曰:“六一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为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勤语虽怪幻,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为钱塘守,则勤亦化去久矣。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像,事之如生。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讲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凿岩架石为室。
西湖梦寻 · 卷三 · 西湖中路 · 六一泉
苏轼《六一泉铭》:
欧阳文忠公将老,自谓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钱塘,别公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闲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 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曰:“六一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为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 勤语虽怪幻,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为钱塘守,则勤亦化去久矣。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像,事之如生。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讲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凿岩架石为室。
译文:
欧阳文忠公晚年自称为六一居士。我过去担任钱塘知府,在他离开汝阴前往南方时和他告别。文忠公说:“西湖有个叫惠勤的和尚,非常文人雅士,我过去曾为他作《山中乐》三章诗赠送给他。你在处理民事事务中闲暇无事,向西湖寻求慰藉却无法找到他,那就去拜访惠勤吧。” 我在任上仅三天,就去访勤于孤山之下,手挽手地谈论人物。文忠公说:“六一公真是天上的仙人啊!人们只见他是暂时停留在凡间,而不知道他乘坐云雾驾驭狂风,曾经跨越五岳和沧海。这个国度的人因为见不到六一公来访而感到遗憾。六一公挥动着权杖遍及天下各地,无所不至。虽然江山的美景,没有谁能够主宰,但是那些奇异壮丽秀美的气息,总是被能写文章的人所用。所以我认为西湖只不过是六一公案头桌上的一件摆设罢了。”惠勤的话语虽然荒诞离奇,但其中道理是真实的。第二年文忠公去世,我在惠勤的居室痛哭。又过了十八年,我作为钱塘知府,惠勤也早已离开了人世。我去他的旧居探访,发现两个弟子在那里。他们画出了六一公和惠勤的画像,就像活着一样。以前我的住所里从来没有泉水,我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泉水就从讲堂后面涌出,流到了孤山脚下,水声哗哗,十分清甜。于是就在那地方凿岩架石修造了一个屋子。
注释:
- 欧阳文忠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 西湖僧惠勤:指在西湖隐居的高僧惠勤,擅长诗文且为人雅正。
- 今岁:今年。
- 公:指的是欧阳文忠公。
- 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临泉县。
- 余:我的意思。
- 别公于汝阴而南:在汝阴(今临泉县)告别欧阳文忠公向南行进。
- 六一居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
- 《山中乐》:《山中乐》三章是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所作的组诗。
- 子闲于民事:你(指东坡)忙于政务,闲暇无事。
- 求人于湖山间:指东坡因政务繁忙,无暇游览山水,只能在杭州城内找些事情做。
- 乘云驭风:比喻身怀高远的才能或理想,可以驾御风云。
- 历五岳而跨沧海:形容游历过五岳并越过大海,形容经历丰富。
- 此邦之人:这里的百姓。
- 何所不至:到处都能到达。
- 奇丽秀绝:形容非常美丽、特别出众。
- 几案间一物:书桌上的一件物品。
- 抵掌而论:用手拍打着肩膀讨论问题。
- 天人也:天上的仙人。
- 麾斥八极:挥动指挥,意指指挥全国。八极泛指全国各地。
- 何适非君:哪里不是您?
- 事之如生:对待他就像对待活人一样。
- 泉出讲堂之后:从讲堂后流出的泉水。
- 汪然溢流:水声很大,水流得很急的样子。
- 凿岩架石为室:凿开岩石建造房屋。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对欧阳修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叙述欧阳修与自己分别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欧阳修的深深敬意;同时,诗中还描述了自己寻找惠勤和尚的经历,以及他在惠勤那里度过的日子,这些都体现了苏轼与惠勤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此外,诗中的“泉出讲堂之后”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于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示了他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