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度三朝,欣逢四并,重对春波。看杨柳堤边,羽觞泛去,蔷薇洞口,油壁来过。北地贤宾,江南名士,人物加于晋永和。况杂坐、有美人相间,齐画双蛾。
兴来酒泻银河。恰岩畔斜阳照绿萝。看环拥楸枰,目萦琢石,暗抛博具,指印纹螺。红袖香生,碧桃花放,此际春光可奈何。华灯起,见楼头纤月,徐上林柯。
【注释】
三朝:指三次朝廷。四并:指四次宴会。春波:泛指春水。杨柳堤:即杨堤,是杭州西湖的一处名胜。羽觞:即羽觞,用羽毛装饰的酒杯。蔷薇洞口:指蔷薇花盛开的洞门(即北高峰)。油壁:即油壁车,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以油布蒙车为饰。北地贤宾:指北方的宾客。江南名士:指南方的名士。晋永和:即晋永和年(公元345-356年),是东晋时的一个时期。人物加于晋永和:即当时的人比晋永和时期的还要优秀。杂坐:随意坐在一起。美人相间:指美女们坐在宾客中。齐画双蛾:齐画,即画眉。双蛾:即眉毛画成弯弯的新月形。
兴来酒泻银河:形容喝酒兴致很高。恰岩畔斜阳照绿萝:在岩石边,正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照着绿色的藤萝。环拥楸枰:围着楸木棋盘。楸枰,即楸子棋盘,古人对弈棋用的器具。目萦琢石:指眼睛被琢石吸引住了。暗抛博具:暗地里扔掉博具。博具,即赌具,泛指赌博所用的工具。指印纹螺:用手指蘸着酒,在螺壳上按出印迹。红袖香生:指美女的袖子散发着香气。碧桃花放:指美女的裙子开满了鲜花。华灯起:华灯,即彩灯。徐上林柯:慢慢地走上树梢。
【译文】
我渡过了三次朝廷,欣逢四次的盛会,又可以重聚一堂。看那垂柳岸边,羽觞泛去;那蔷薇洞口,油壁来过。北地的宾客,江南的名士,人比晋永和时期的还要优秀。何况大家随意坐下,美女们坐在宾客中间,像画上的双蛾一样。
兴致一来,便将酒洒得如同银河一般。正好在岩石边,正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照着绿色的藤萝。围在楸木棋盘周围,眼睛被琢石吸引住了。暗中扔掉博具,手指按在螺壳上留下印迹。美女的袖子散发出香气,美女的裙子开满了鲜花。这时春光可恨,可惜华灯升起时,见楼头的纤月慢慢爬上林柯。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景词。全词描绘了宴集时的春色、春意、春情以及宴散后的情景,语言清丽自然,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上片开头“已度三朝”,写宴集之频繁与欢乐之程度。接着“欣逢四并”两句,写这次聚会的主角是北方来的贵客和南方来的名士,他们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聚会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况”字承前,由“四并”引出“重对春波”。“杨柳堤”以下八句,从不同角度描写这次宴集的特点:一是景物之美,二是饮酒之乐,三是歌舞之盛,四是游艺之趣。其中“看环拥楸枰”、“指印纹螺”、“暗抛博具”三句尤为传神:“指印纹螺”状观博者的得意神态;“暗抛博具”描摹赌徒们的顽皮动作;“暗抛博具”则暗示宴集内容丰富多彩。以上六句皆从正面写宴集,而结尾二句“红袖香生”和“碧桃花放”却从侧面烘托出宴饮的气氛,把宴饮之乐推向高潮。
下片开头“兴来酒泻”一句写饮酒之快,酒酣之时,不禁手舞足蹈起来。接下去两句写宴会中的其他娱乐活动:一边品茗赏菊,一边观赏美丽的山水风光。“岩畔斜阳照绿萝”写山景之美;“环拥楸枰”写棋局之美;“目萦琢石”写观博之美。至此,作者已经陶醉到了极点。“红袖”四句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说随着夕阳西下,美女们的衣袖、裙裾上都染上了鲜花的颜色,她们或倚栏远眺,或低头沉思,或娇笑盈盈,或低眉敛眼,都显得那么美丽动人,那么楚楚动人。
末句“此际春光可奈何”,“此际”二字既是时间上的标志,又是感情上的反应。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又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使全词达到了一个高潮。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以华灯渐上林柯象征宴席即将结束,也象征着词人的惜别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宴饮、游艺等活动,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