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箫鼓。总是宜家儿女。闹深宵。酒薄寒犹在,香轻春共摇。
饔飧何日了。车马不辞劳。消受饧糕粥,更鏖糟。
【注释】
庚午:即元丰三年。
箫鼓:古乐有箫管、鼓等,这里泛指吹打乐器。
宜家儿女:家中的子女们。
闹深宵:热闹到深夜。
饔飧(yōnɡ sūn):早饭和晚饭。这里指一天的三餐。
车马:指送行的人。
鏖糟:把酒糟捣成糊状。
【赏析】
《水调歌头·壬戌中秋》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所作。词人以“明月”为引子,抒写他与亲人久别重聚,分外欢乐的心境,并抒发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这首词也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上片写家人团聚,下片写兄弟情深。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融,感情真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艺术构思上颇具匠心,将抒情主人公由月宫飞回人间,再从人间飞上月宫的奇特想像与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腊月二十四日送别母亲赴杭州时作。词中通过描写一家人团聚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起句写家人团圆之景。“年年”两句点明时间,写出家人欢聚一堂,热闹非凡的场面。“酒薄寒犹在”,说明虽天已入冬,但家人饮酒仍不觉其寒冷;“香轻春共摇”,又可见室内炉火正旺,家人围炉而坐,笑语盈盈。这两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渲染了节日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过片“饔飧何日了”一句,紧承首句而来,进一步描绘家人团聚时的情景。“车马不辞劳”一句,既是对前面“闹深宵”的回应,也表达了词人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因为词人深知这次团聚不易,所以特别叮嘱家人要好好保重身体。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切之情。
结尾两句是全词的重点。“消受饧糕粥,更鏖糟”,既写出了家人团聚时的欢乐场景,又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消受”二字,既表示了词人的体贴周到,又体现了他对家人的爱护之意。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
这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通过对家庭团聚这一生活片断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不仅仅是对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辙的思念,更是对整个家庭亲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之情,贯穿全词,成为词中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