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波深桃叶渡,又送君南浦。终古夕阳痕,六代江山,合让词人住。
垂杨旧巷经行处,道是台城路。燕去入谁家,荠麦颓垣,莫顾雕梁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语言风格及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重要手法和思想情感。“烟水波深桃叶渡,又送君南浦”的意思是:烟水弥漫、波涛汹涌的桃叶渡口,又要为你送别。“终古夕阳痕,六代江山,合让词人住”的意思是:那永恒的夕阳痕迹,六朝繁华的山河大地,都应当让词人居住。此诗以“烟水波深桃叶渡”开篇,诗人在江南水乡的桃叶渡口送别友人,既点明了离别地点,也暗用了王献之与山简的典故,表明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垂杨旧巷经行处,道是台城路”两句紧承前句之意而来,诗人来到当年送别友人的地方,这里曾经经过,现在又来经过,不禁想起当年送别友人的情景。这一句中还包含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王献之的典故,一个是庾信的典故,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燕去入谁家,荠麦颓垣,莫顾雕梁误”意思是:燕子飞去,飞向了哪个人家呢?野麦荒墙,残败不堪,不要只顾着华丽的雕梁上而忘记了它。“荠麦”,指野麦,野草;“颓垣”,倒塌的土墙,形容荒凉冷落的景象。”莫顾雕梁误”,意思是说不要只顾着欣赏雕梁画栋上的图案,而忘记了它背后所隐藏的荒凉衰败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送友人到江边,又送友人到江南一带。首句即从送别友人写起,点明离愁别绪的缘由。第二句由眼前景物引出往事。第三句用王献之典故,表达对友人的依恋之情。第四句借用庾信典故,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构思新颖,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情思缠绵,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

【答案】

示例:

烟水波深桃叶渡

(首句)

译文:

烟波浩渺的桃叶渡口,又是你离去的那一天了。

注释:

桃叶渡:地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西面,因南朝宋时诗人江淹曾在此送别友人而闻名。烟水波深:烟波浩渺,水色迷蒙,波影流动。桃叶渡:地名,在今江苏省京口县西南三里。

又送君南浦

(第二句)

译文:

又在南岸的小洲上为君饯行,目送你离去。

注释:

南浦:泛指江河的南边,多指长江以南地区。

终古夕阳痕

(第三句)

译文:

那永恒的夕阳的痕迹,六朝的辉煌和繁华,应该让词人居住。

注释:

终古:永远。夕阳痕:夕阳留下的阴影。六朝:东晋(317-420年),南朝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四个朝代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六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但国运不济,外患频仍,人民生活困苦。后因称历史上的动乱时代为“六朝”,也称为“六代”。

合让词人住

注释:

合:应该。词人:词人就是词的创作者。

垂杨旧巷经行处

(第四句)

译文:

杨柳垂杨,那是我往日走过的旧街小巷。

注释:

垂杨:下垂的柳枝。旧巷:旧时的街道。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道是台城路

(第五句)

译文:

啊!那便是台城的路途。

注释:

台城: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的石头城的城墙,在今南京玄武湖西北。

燕去入谁家

(第六句)

译文:

燕子去了呀,飞往了哪家呢?

注释:

燕:燕子。谁家:哪家。

荠麦颓垣

(最后一句)

译文:

野麦荒芜了墙垣,残破的房屋。

注释:

荠麦:一种野生植物。颓垣:倒塌的围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