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雨涨汀沙,倚兰桡、正值江亭初晓。堤坠乱桃红,红桥下、斜映花阴如扫。波纹沁碧,一双燕子凌波小。乍罥晴丝,还又转,却误衔来萍草。
漫从南浦催归,是闲情、客里春游未了。双桨载笙歌,鸳鸯起、何处画船吹到。曲终渺渺。前溪渐觉莺声悄。寒食今番过也,报道湔裙人少。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小令,通过描写江亭春晓的景象来抒发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新雨涨汀沙,倚兰桡、正值江亭初晓”这两句,是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活动。“汀沙”、“兰桡”表明了这是在水边。“正值江亭初晓”,说明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倚兰桡、正值江亭初晓”这一句,是交代人物的活动。“倚兰桡”,是说倚着船舷划桨。
“堤坠乱桃红,红桥下、斜映花阴如扫”这一句,是写眼前之景。这一句中,“堤坠”是说堤岸上的柳条垂落;“乱桃红”是说桃花落了一地;“红桥下”是说桥下红色的栏杆;“斜映花阴如扫”是说红色的栏杆斜照着花的阴影,如同被扫帚扫过一般。这一句中,“红桥”,是指一座红色的桥梁;“花阴”,是形容花的阴影;“如扫”是说像用扫帚扫过一般。
“波纹沁碧,一双燕子凌波小”这两句,是写水中之景。这两句中,“波纹”“沁碧”是指水中波纹泛出碧色;“凌波”是说燕子飞得很低。这两句中,“双燕”,是指成双的燕子;“凌波”是指飞得很低。
“乍罥晴丝,还又转,却误衔来萍草”这几句是写燕子的飞动状态。这几句中,“罥晴丝”是说燕子在空中盘旋时,把晴空中的细丝也带下来;“还又转”是指燕子盘旋后又转了一圈;“误衔来萍草”是指燕子把浮在水面的草叶误衔下来。
“漫从南浦催归,是闲情、客里春游未了。”这两句是说:我本来不想回家,想再享受一会儿春光,然而却不由自主地催促着船桨,催着船去南浦,因为我还没有欣赏完春天的美景啊。
“双桨载笙歌,鸳鸯起、何处画船吹到。”这一句是写船上的情景。这一句中,“双桨载笙歌”是说船尾有两片桨,上面挂着笙和笛子的乐器;“鸳鸯起”是指船头有两只鸳鸯;“画船吹到”是说船在河上飘荡。
“曲终渺渺,前溪渐觉莺声悄。”这两句是写听到莺声后的感受。这两句中,“曲终渺渺”是说乐曲结束了,声音变得很遥远;“前溪渐觉莺声悄”是指前边的溪流上,渐渐地能听到黄莺的声音了。
“寒食今番过也,报道湔裙人少。”这两句是写清明时节的情况。这两句中,“寒食”是清明节的日子;“今番过也”是说今年这个节日已经过去;“湔裙人少”是指洗衣裳的人不多。
【赏析】
此词为《草堂诗馀》所收,题为“春水”,用玉田韵。这首词是作者于元大德八年(1304)春天所作。据词题意可知,词中的江亭是苏州的沧浪亭。全词通过对沧浪亭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词作以“新雨涨汀沙”开头,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活动。“倚兰桡、正值江亭初晓”,交代人物的活动。这一句中,“倚兰桡”,是说倚着船舷划桨;“正值江亭初晓”,说明是在江边的一个地方。“堤坠乱桃红,红桥下、斜映花阴如扫”,描写眼前之景。这一句中,“堤坠”,是说堤岸上的柳条垂落;“乱桃红”是说桃花落了一地;“红桥下”,是说桥下红色的栏杆;“斜映花阴如扫”,是指红色的栏杆斜照着花的阴影,如同被扫帚扫过一般。
词人写到水中之景。“波纹沁碧,一双燕子凌波小”,描写水中之景。这一句中,“波纹”“沁碧”是指水中波纹泛出碧色;“凌波”是指燕子飞得很低。
词人描写燕子的飞动状态。“乍罥晴丝,还又转,却误衔来萍草”,描写燕子的飞动状态。这几句中,“罥晴丝”是说燕子在空中盘旋时,把晴空中的细丝也带下来;“还又转”是指燕子盘旋后又转了一圈;“误衔来萍草”是指燕子把浮在水面的草叶误衔下来。
词人描述船上的情景和听到莺声后的感受。“漫从南浦催归,是闲情、客里春游未了”,描写船上的情景。这几句中,“南浦”,是苏州的古称;“催归”,是指催促着船桨,催着船去南浦。这几句中,“闲情”、“客里”,是指游春的心情悠闲;“春游未了”是指游春的时间还很长。
结尾,词人写到听到莺声后的感受。“曲终渺渺,前溪渐觉莺声悄。”这两句是写听到莺声后的感受。这两句中,“曲终渺渺”是说乐曲结束了,声音变得很遥远;“前溪渐觉莺声悄”是指前边的溪流上,渐渐地能听到黄莺的声音了。
词人写到清明时节的情况。“寒食今番过也,报道湔裙人少”。这两句是写清明时节的情况。这两句中,“寒食”是清明节的日子;“今番过也”是说今年这个节日已经过去;“湔裙人少”是指洗衣裳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