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停针罅。厌听人、铺张中馈,啜鲜羹鲊。恨不南山随李广,试著短衣骑射。喜此日、真归麾下。不数前朝秦冼辈,便吴宫、教战谁曾怕。磨匕首,腰横挂。
更无滴泪临岐洒。尽抛将、脂奁粉合,两眉休画。风掣红旗行肃肃,静里温闻班马。号令急、军中鼓打。直向黄河边头去,笑木兰、枉替耶征者。歌送汝,一樽藉。
【注】戚属中女子参军:指妻子,戚属为妻的亲属。
素手停针罅:妻子停下手中的针线缝纫。罅,缝隙。
厌听人、铺张中馈:讨厌别人的应酬,忙于家务事。中馈,家中女工,指内室之事。
啜鲜羹鲊:吃着新鲜的鱼和肉做成的佳肴。啜,吃。
恨不南山随李广:可惜不能如李广那样,身佩长剑,驰骋于山林之间。
试著短衣骑射:尝试穿着轻便衣服,学习骑马和射箭。
喜此日、真归麾下:喜欢今天能真正归入你的麾下(即军队)。
不数前朝秦冼辈:不用列举前朝那些将领秦琼、尉迟恭等人。
便吴宫、教战谁曾怕:就不用担心在吴国的宫殿里,教战时谁会害怕。
磨匕首,腰横挂:磨利匕首,腰间悬挂。
尽抛将、脂奁粉合,两眉休画:把梳妆用的胭脂盒,化妆品全部抛弃,不要描摹双眉。
风掣红旗行肃肃:红旗随风飘扬,发出飒飒声响。
静里温闻班马:寂静之中听到战马的鸣叫。
号令急、军中鼓打:紧急的命令,军营中的鼓声震天。
直向黄河边头去:直接奔赴黄河岸边。
笑木兰、枉替耶征者:笑那些徒劳无功去征战的人。
歌送汝,一樽藉:唱着这首歌送你,用这杯酒为你饯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送别的情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对妻子的依依惜别之情;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对战争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希望丈夫早日凯旋而归的美好祝愿。
首句“素手停针罅”,点明“送戚属中女子参军者”的身份。一个“停”字,既写出了妻子停歇绣花时的神态,又写出了她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不忍离开丈夫远行;另一方面是不愿在夫婿出征之前为他操劳家务琐事,担心自己在家徒增忧愁。“厌听人、铺张中馈,啜鲜羹鲊”,进一步揭示了妻子的内心矛盾,她厌恶别人为她安排一切,只求能为丈夫分担家务,过上清闲的日子。
二、三句“恨不南山随李广,试著短衣骑射”,表明了妻子对丈夫作战胜利的期望。“恨不”、“试著”这两个词语充分表达了妻子内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她恨不能陪伴在丈夫身边,共同战斗;另一方面她又担心丈夫远离家乡,会有所失。“南山随李广”一句,则暗喻丈夫像汉代名将李广一样,勇猛善战。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也表现了丈夫对自己无比珍视的感情,可谓情深意切。
四、五句“喜此日、真归麾下”,进一步表明了妻子对丈夫的衷心祝福。“此日”指丈夫出征之日。“麾下”指军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妻子高兴地看到,丈夫终于要回到他的麾下(即军中)去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值得庆贺啊!“不数前朝秦冼辈,便吴宫、教战谁曾怕”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殷切期望。“秦冼辈”是指前朝秦琼、尉迟恭等名将。“吴宫”指古代吴国的宫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用不着再数那些在战场上威震四方的前朝名将,只要在吴国皇宫里,谁能不敬畏你呢?这里妻子不仅对丈夫充满信心,更对丈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磨匕首,腰横挂”这句诗更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切关怀。她担心丈夫征战归来后会因为疲惫不堪而忘记保养身体。于是,她特意为丈夫准备了匕首,让他随时可以防身自卫。“尽抛将、脂奁粉合,两眉休画”两句,则是妻子对丈夫出征前的一种特别嘱咐。“脂奁粉合”指妇女化妆用的脂粉盒,“两眉休画”意为不要描画眉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妻子已经将她的梳妆用品全部收拾起来并丢掉了,不要再为自己描眉涂黛了。这些细节描写都充分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爱护。
最后两句“风掣红旗行肃肃,静里温闻班马”,则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进一步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风掣红旗行肃肃”中的“风掣”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红旗迎风招展的景象;“行肃肃”则表现出了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音。这两句诗既是对战场环境的写照,更是对丈夫英勇善战的形象塑造。而紧接着的“静里温闻班马”一句,则通过对战马的描写,烘托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进一步渲染了妻子对丈夫的爱恋和牵挂之情。“直向黄河边头去”一句,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祝愿。她想,丈夫一定能够勇往直前,一路杀敌至黄河岸边,最终凯旋而归。这既是对丈夫的期待,也是对自己坚强信念的体现。
这首送别诗通过对妻子送别的一系列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成功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贤惠、既温柔又坚强的妻子形象,展现了夫妻之间浓厚的感情纽带和坚定的信念信仰。同时,它也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家庭画面,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