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圆圆,丝丝密密,替人诉尽离忧。一寸红冰,凝寒不待凉秋。丹心燕透何曾冷,越心煎,越是长流。夜深不,照着花啼,不管花愁。
铜盘堆出珊瑚艳,讶灵芸唾结,飞燕华留。双炷偷弹,摇风频闪星眸。欢场独抱无言恨,便成灰、泫也难休。筋痕收,剪向西窗,滴碎更筹。

【注释】

蜡泪:蜡烛滴下的蜡油。

铜盘: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灵芸唾结:仙女唾沫结成的珊瑚,喻指酒杯中斟满了美酒。

欢场:歌舞场所。

【赏析】

《烛泪》是一首咏物词,借咏烛泪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离别之苦的感慨。上片先写蜡泪之“形”,下片再写其“情”。全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富有艺术感染力。

首句写烛泪的形状。“颗颗圆圆”,“丝丝密密”,形容烛泪珠圆而细密,晶莹剔透,宛如珍珠般圆润,又像一根根细细的线,紧紧缠绕在烛台之上。这种形状既生动传神,又富有诗意,为下句“替人诉尽离忧”埋下伏笔。

词人进一步描绘了烛泪的状态。“一寸红冰”四句,是对烛泪所处环境的具体描写。这里的“一寸红冰”指的是蜡烛燃烧时冒出的红色烛泪,它们凝结在烛台上,犹如一块块红色的冰雕。“凝寒不待凉秋”则表明这些红冰不会因为寒冷而融化,它们会在烛台上静静地等待,直到被点燃。这一句既形象地描绘了烛泪的形态,又暗含了烛泪所代表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词人转而从感情的角度来描述烛泪。“丹心燕透何曾冷,越心煎,越是长流。”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蜡烛的心如同燕子一样透明,它虽然经历了严寒的考验,却没有变冷;而蜡烛的心却因思念而煎熬不已,它越是流淌,就越是显得长长不息。这两句词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蜡烛的坚忍与内心的煎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离别之苦的深沉感慨。

词人再次回到对烛泪的描绘。“夜深不”三句,是对烛泪状态的进一步描绘。在这里,“照”指的是映照,“花啼”则是指花儿在夜间的哀鸣,它们仿佛在诉说着离别时的悲伤。“不管花愁”则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情,即使花儿在夜里哭泣,也无人能够理解它们的忧伤。这几句词通过对烛泪的映照和花儿的哀鸣进行对比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

下片主要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铜盘堆出珊瑚艳”一句,是对宴饮场景的描写。这里用“珊瑚艳”来形容盛满琼浆玉液的铜盘色彩斑斓、瑰丽夺目,暗示了宴会上的繁华热闹。然而,词人并未因此而感到喜悦,反而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讶灵芸唾结,飞燕华留”两句则通过想象来表达词人的孤独与寂寞。这里用“灵芸唾结”来形容酒杯中的琼浆玉液仿佛是由仙女口中吐露而成,珍贵而又美丽;而“飞燕华留”则暗示了宴会上的宾客众多,但词人却独自一人,形单影只。这两句词通过对宴会场景与词人的心境进行对比描写,进一步凸显了词人的孤独感。

结尾处,词人用“欢场独抱无言恨,便成灰、泫也难休”三句来总结全词。这里用“欢场”指代宴会之地,暗示了词人身处其中却倍感孤单;而“独抱无言恨”则表达了词人在宴会上的孤独与寂寞;至于“便成灰”则意味着如果这种孤独与寂寞持续下去,那么词人最终也会化为灰烬般的虚无;最后一句“泫也难休”则是对前一句的省略和省略号的使用,表达了词人难以言说的悲伤和绝望之情。

整首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蜡烛的形态与内心、宴会场景以及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孤独与寂寞的无尽哀怨。同时,这首词还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与美好时光的珍视与留恋,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