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咽露,燕惊秋。户牖绸缪事事忧。试问此中方寸地,如何容得许多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及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效果。本题要求赏析“捣练子·秋感”一诗,考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象选择。“蛩咽露”中的“蛩”,是蟋蟀的叫声,它的声音低沉而悲切,使人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闷;“燕惊秋”中的“燕”,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印象中,燕子飞向南方是秋天到来的信号,这里用来反衬,突出了秋天的到来使诗人内心感到不安。“蛩”“露”“燕”三词,都是写秋天的景物,但所表现出的感觉不同。“蛩”是哀怨的,“露”是清冷的,“燕”是惊恐的。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2)情感。“户牖绸缪事事忧”一句,意思是说,家家户户都把门窗关得紧紧的,怕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但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却平添了许多愁绪。这句诗写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3)手法。“试问此中方寸地,如何容得许多愁”一句,意思是说,我只有这么一个方寸之地,怎能容下这么多的忧愁呢?这是反问,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情。“试问”一词,既是对上文的补充,也是诗人的一种自问。这种疑问句式的使用,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答案】
示例一:这首小令通过写秋景,抒发了诗人在深秋季节里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情怀。诗人由秋风起而想到寒露降,又因秋风劲而担心燕巢被秋风摧折。他感叹自己虽为朝廷重臣却无权谋国,只能徒然担忧国家大事。全诗意境深远,情感沉郁。
示例二: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景物。开头两句写秋虫鸣叫、秋露沾湿,接着写秋天来临,燕子惊起。这两句写自然界的景色,渲染了深秋时节的气氛。后两句写自己身处乱世之秋的心境,用“户牖绸缪事事忧”来表现自己的忧愁和不安。
译文:
秋夜里蟋蟀声声悲切,露水打湿了窗纸。
深秋到来,燕子惊飞不已。
在这多事的深秋时节,我的心事重重。
赏析:
《捣练子·秋感》是唐代李益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是诗人在流寓异乡时的作品。全诗以写景为主,抒发羁旅愁思,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一句“蛩咽露”、“燕惊秋”,点明季节特征和环境氛围。“蛩”是蟋蟀的叫声,“露”是白昼之露,“燕”是候鸟,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这里用来反衬,突出了秋天的到来使诗人内心感到不安。“蛩”“露”“燕”三词,都是写秋天的景物,但所表现出的感觉不同。“蛩”是哀怨的,“露”是清冷的,“燕”是惊恐的。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第二句“户牖绸缪事事忧”,写诗人对深秋的担忧。“户牖”,“户”是门,“牖”是窗,合称门户;“绸缪”即结扎,指关门闭户。诗人面对秋夜的蟋蟀声和秋露的凉意,担心家中门户没有关好,恐怕有贼寇潜入,所以“事事忧”。这句写的是客观现象,但诗人的感受却是主观的,因此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这两句看似简单,实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第三句“试问此中方寸地,如何容得许多愁”。诗人用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此方”指代诗人居住的地方,“寸地”是一方土地,“方寸”指代心房,这里指代诗人的心。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心中已经有很多烦恼了,哪里还有地方容纳更多的忧愁呢?这实际上是说诗人的心中已积满愁绪,再也容纳不下更多的东西了。
第四句“试问”一词,既是对前面三句的补充,也是诗人的感慨。这句诗表面上是在询问,实际上却是在反问。诗人感叹自己虽身处朝廷重臣之位,却不能为国家排忧解难,只能空怀报国之志而无济于事,只能徒然担忧天下百姓的命运。这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深化,也是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全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感情深沉、意境悠远。诗人善于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显得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例如:“试问此中方寸地,如何容得许多愁。”这里用“方寸地”这个形象生动的词语来形容诗人的内心世界,既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内心空虚寂寥的情景,又巧妙地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环境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