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沉斜照。山吐浓云,飞来夜雨潇潇。一棹轻寒,惊回远梦无聊。归鸿带书乍到。为冥迷、低度深宵。
知此夜、动湘□、幽怨泪湿轻绡。最是春秋佳处,润岸花、红透汀蓼香饶。桂楫疏帘,明看晓涨平篙。凭它玉琴洗耳,和清声、流水迢迢。更未歇,倒金尊、闲读楚骚。

【注释】

潇湘夜雨:即《楚辞·九歌·湘夫人》,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潇湘二水,指湘江和潇水。

斜照:夕阳的余辉。

山吐浓云:山间升起了浓密的云雾。

飞来:忽然降下。

棹(zhào):船桨。

冥迷:迷蒙,昏暗。

绛绡(jiàng xiāo):一种红色薄绸。这里指红润如红色的轻绡。

春秋佳处:美好的春天或秋天的地方。

桂楫:用桂花树做的船桨。

疏帘:稀疏的竹帘。

玉琴:玉制的琴。

洗耳:比喻清心寡欲,不与世俗为伍。

清声:悠扬的声音。

迢迢:遥远的样子。

倒金尊:斟满酒杯。

【赏析】

《声声慢·潇湘夜雨》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以潇湘夜雨作背景,描写了作者在潇湘地区听到的风雨潇潇之声。上阕写景,写潇湘地区的夜景;下阕写听雨之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波沉斜照。山吐浓云,飞来夜雨潇潇。”这一句中,“波”指湘江水面,“斜照”指夕阳的余光,“山吐浓云”指的是山峰间弥漫着浓重的云雾,“飞来夜雨潇潇”则是说突如其来的夜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这些词语描绘出了一幅潇湘地区夜晚的景色,给人以静谧而幽远的感觉。

“一棹轻寒,惊回远梦无聊。”这一句中,“一棹”(一叶扁舟)指小船,“轻寒”则形容夜雨给人们带来的清凉感觉。这里的“惊回远梦”是指夜雨惊醒了作者的梦境,使作者感到有些无聊。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夜晚的心境。

“归鸿带书乍到。为冥迷、低度深宵。”这一句中,“归鸿”是指归巢的鸿雁,“书”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书信或者消息等,“冥迷”则是指模糊不清的状态。这里的“低度深宵”则是指鸿雁在夜空中飞翔,其鸣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夜晚听到的鸿雁叫声,以及由此引发的思绪。

“知此夜、动湘□、幽怨泪湿轻绡。”这一句中,“知此夜”表示知道这个夜晚的情况,“动湘□”指的是触动了心中的某种情感,“幽怨泪湿轻绡”则是指因为这种情感而导致泪流满面,沾湿了手中的轻纱手绢。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夜晚的伤感之情。

“最是春秋佳处,润岸花、红透汀蓼香饶。”这一句中,“春秋佳处”指的是美好的春天或秋天的地方,“润岸花”指的是两岸盛开的花木,“红透汀蓼香饶”则是指花木的颜色鲜艳,香气扑鼻。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感受到的美好春色。

“桂楫疏帘,明看晓涨平篙。”这一句中,“桂楫”指的是用桂花树做船桨的船只,“疏帘”则是指稀疏的竹帘,“明看晓涨平篙”则是指在清晨时分,可以清楚地看到河水上涨,而船中的篙子也随着水位的变化而移动。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早晨的经历。

“凭它玉琴洗耳,和清声、流水迢迢。”这一句中,“洗耳”是指洗净耳朵,去除杂念的意思,“流水迢迢”则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悠远绵长。这里的“和清声、流水迢迢”则是指与自然的声音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更未歇,倒金尊、闲读楚骚。”最后三句中,“更未歇”表示没有停止的意思,“金尊”则是指酒器,“闲读楚骚”则是指闲暇之余阅读屈原所作的《楚辞》。这里的“楚骚”指的是屈原的作品,也就是《楚辞》。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闲暇时光中的感受。

整首词通过对潇湘地区夜晚景色的描写以及自己听到的风雨之声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在潇湘地区的独特体验和内心世界。其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