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隋堤,新愁谢砌,和烟细扑帘旌。已苦春归,被伊碎尽春心。吟魂凄共游丝渺,趁东风、自去追寻。认分明。点点香毬,并做啼痕。
飘零也似残红样,任无人怜惜,自管离情。散入池塘,倩谁扶起轻盈。化萍纵使还能聚,奈相逢、已是来生。更凄清。待得重圆,记否前因。
【注释】
隋堤: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开凿邗沟,自京口至江都,长 600 余里,并修建了隋堤。这里泛指汴河。谢:谢绝。旌:旗。细扑:微风拂过。春心:春天的情思。“已苦”二句:说花已飘落,人更伤心,春天离去,春意也消逝尽了。吟魂:吟诵时的灵魂,这里指诗人自己。游丝:柳丝。渺:远。东风:春风。“认分明”二句:点出杨花是因追风而飘零,被吹散后仍像点点香球,落在水面上,形成水迹。点明飘零的原因和结果。
残红:残败的花瓣。自管:任凭。离情:别离之意。化萍:随风漂泊的浮萍,比喻飘荡不定的人或物。聚:聚集。奈:无奈。相逢:再次相遇。来生:前世未了的缘分。前因:前世因缘。
【赏析】
这首词写于南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作者罢官归家期间。当时作者在京城为官已久,目睹国事日非、民生凋敝,深感国家前途堪忧,故作此词以抒怀。全词通过描写杨花的飘零,抒发了作者对国事衰微、人生易逝的感慨。
上阕先写杨花之飘零。“旧梦隋堤”,隋炀帝在大业年间曾开挖河道,从扬州到江都(今江苏扬州),长达600多里;又建了一条隋堤,即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全长近1800公里,所以这里用“隋堤”指汴河。“新愁谢砌”,谢绝汴河,即不与汴河水同流。“和烟细扑帘旌”,和着轻风,细细飘落到帘子上。“已苦春归,被伊碎尽春心。”已经厌倦春天的到来,可是春天还是无情地离去,将美好的春天留给了人间。这一句既写杨花的飘零,也暗含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年华的感伤。“吟魂凄共游丝渺”两句写自己的心情。杨花如飞絮般的游丝,随风飘荡,无依无靠,它们的命运多么可悲啊!作者不禁悲从中来,吟诵自己的诗句时,心中充满了凄凉之情。“认分明”,明确知道。“点点香毬”,形容杨花如小球一般纷纷扬扬。“并做啼痕”,杨花落地后,仿佛是鸟儿的泪痕,因此用“并做啼痕”来形容。“飘零也似残红样”。残红,指凋零后的红色花瓣,这里用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这一句表明了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心情,与杨花一样,都是飘零、无助的。
下阕写杨花之飘零的原因和结果。“散入池塘,倩谁扶起轻盈”,杨花飘落之后,随着水流漂进了池塘中。这时,它只能任凭风吹雨打,任由流水带向远方。“化萍纵使还能聚”,即使杨花变成浮萍随水流漂泊,但是只要还能相聚就会相聚一次。然而“奈相逢、已是来生”!“相逢”一词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杨花与风相遇,二是杨花与池塘里的鱼儿相遇。前者是一种宿命,后者则是另一种命运。“更凄清”,更显得凄清。“待得重圆”两句写杨花的宿命。“重圆”二字写出了杨花飘落的宿命——注定要在别处重新开始自己的生命。“记否前因?”意思是问自己是否还记得当年为何而生、为何而亡?这既是杨花的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
这首词借写杨花之飘零来抒发自己对世事沧桑、人生易逝的感慨。全词以咏物为主,但所咏之物并非仅仅局限于杨花一种,而是广泛地涉及了其他事物。这些事物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就是“旧梦隋堤”、“新愁谢砌”、“和烟细扑”、“飘零”、“点点香毬”,“并做啼痕”、“残红样”、“任谁怜惜”、“散入池塘”、“倩谁扶起”、“化萍”、“相逢”、“来生”、“重圆”等。这些词语不仅概括了词中所咏之物的共同特点,而且概括了词中所咏之物的共同命运。这种以咏物为主的写法,使得这首词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丰富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