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驱傩,纸钱祭灶,又到围炉时候。儿女筵前,须眉镜里,怅我朱颜非旧。看剪宜春帖,渐夜久灯昏红豆。思量往事无眠,陡觉腰肢清瘦。
回首江山锦绣,记黄浦迎年,风流文酒。梦断乌衣,人归碧落,怕问当时舞袖。才尽江郎笔,漫题咏东风梅柳。销耗雄心,只要一杯在手。

探春慢

除夕用周草窗韵花炮驱傩,纸钱祭灶,又到围炉时候。儿女筵前,须眉镜里,怅我朱颜非旧。看剪宜春帖,渐夜久灯昏红豆。思量往事无眠,陡觉腰肢清瘦。

回首江山锦绣,记黄浦迎年,风流文酒。梦断乌衣,人归碧落,怕问当时舞袖。才尽江郎笔,漫题咏东风梅柳。销耗雄心,只要一杯在手。

译文:

花炮驱赶着邪恶,纸钱供奉给灶神,又是到了围炉取暖的时候。儿女们在筵席前欢笑,须眉之间的人们,感叹自己的容颜已经不复当年。看着剪出的宜春帖,时间已经晚了许久,只剩下灯下昏暗的红豆。想起过去的事情让人无法入睡,突然间感到身体变得轻盈。

回顾过去的江山美丽如锦绣,记得黄浦江上迎接新年的情景,那时的风流和文酒令人陶醉。梦醒后回到了乌衣巷,人们都已经回到天国,害怕询问他们当时的舞袖。才华枯竭如同江郎之笔,只是随意地吟咏东风中的梅和柳。消耗了太多的雄心壮志,只希望能有一杯美酒在手。

赏析:

此词是一首描绘除夕之夜的词作。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岁月,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起首两句“花炮驱傩,纸钱祭灶,又到围炉时候”,以花炮驱邪、纸钱祭灶的习俗引出除夕之夜的主题。这些传统习俗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祝福。接着,“儿女筵前,须眉镜里,怅我朱颜非旧”这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家庭团聚的画面之中。孩子们欢声笑语,大人们则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作者却感叹自己的容颜不再年轻,仿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青春魅力。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过片“看剪宜春帖,渐夜久灯昏红豆”两句进一步描写除夕之夜的景象。宜春帖是一种传统的剪纸艺术,而“灯昏红豆”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这里的“渐”字更是强调了时间的缓慢和沉重。而当作者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时,不禁陷入了无尽的沉思之中。他想到了那些曾经陪伴自己走过青春年华的朋友和伙伴们,如今却都已离他而去。这种思念之情让他更加感慨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结尾“回首江山锦绣,记黄浦迎年,风流文酒”三句则将视线拉回现实。作者回顾了过去的岁月,想起了那些美好的时光。特别是黄浦江上的迎新年场景,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然而,当他再次看到那熟悉的江南风光时,却不禁感慨万千。那种曾经的繁华和繁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而如今的自己却已老去多病。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失落与无奈情绪。

最后几句“梦断乌衣,人归碧落,怕问当时舞袖”则是对作者内心状态的描绘。他梦醒时分回到了乌衣巷,但那里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那个地方了。他看到了人们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下他自己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这种孤独感让他更加害怕面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恐惧。而当他回想起当年的舞袖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跳得起来。这种无力感让他更加感到绝望和无助。

这首词通过对除夕之夜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它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