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换、暖回幽谷,春到南国。梅蕊霜前乍白。兰牙雪里渐碧。看树绕、云围乡路隔。漫淹滞、水馆山驿。料难向归鸿假双羽,思量总无益。
悲恻。谁怜飘泊踪迹。向日丽花明,良时候、镇地长作客。嗟恁样韶华,负了堪惜。欲归未得。愁镜中、双鬓那能长黑。利锁名缰无休日。将年少、生生浪掷。又何况、愁催兼病逼。恨春到、恼乱人肠,旅馆闭、垂帘不放东风入。
浪淘沙慢
岁华换、暖回幽谷,春到南国。梅蕊霜前乍白。兰牙雪里渐碧。看树绕、云围乡路隔。漫淹滞、水馆山驿。料难向归鸿假双羽,思量总无益。
悲恻。谁怜飘泊踪迹。向日丽花明,良时候、镇地长作客。嗟恁样韶华,负了堪惜。欲归未得。愁镜中、双鬓那能长黑。利锁名缰无休日。将年少、生生浪掷。又何况、愁催兼病逼。恨春到、恼乱人肠,旅馆闭、垂帘不放东风入。
赏析:这首词是南宋词人辛稼轩的词作。它描写词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岁华换、暖回幽谷,春到南国”,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季节的变迁。这里的“暖回幽谷”意味着冬天的寒冷已经过去,春天的气息开始在山谷中弥漫。而“春到南国”则表示春天已经来到了南方地区,带来了温暖和生机。这句词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春天带来的变化和希望。
第二句“梅蕊霜前乍白,兰牙雪里渐碧”,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梅蕊”指的是梅花的花蕊,而“兰牙雪里”则是形容兰花在雪中生长的景象。这两句词通过描绘梅花和兰花的生长状态,展现了春天的生命力和美丽。
第三句“看树绕、云围乡路隔”,则描述了词人的所见所感。这里的“树绕”、“云围”都是描绘周围环境的特点,而“乡路隔”则表示词人远离家乡,身处异地。这句词通过描绘周围的环境,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漫淹滞、水馆山驿”,则表达了词人对旅途的无奈。这里的“淹滞”表示停留或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水馆山驿”则是形容旅途中的住宿地点。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
第五句“料难向归鸿假双羽,思量总无益”,则表达了词人对回家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里的“归鸿”是指归家的大雁,而“借双羽”则是比喻想要借助外力来达成目标。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对回家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第六句“悲恻。谁怜飘泊踪迹。”则是表达了词人对漂泊生涯的感慨。这里的“悲恻”表示悲痛和凄凉的情感,而“飘泊踪迹”则是形容词人四处流浪的生活状态。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漂泊生涯的无奈和感慨。
第七句“向日丽花明,良时地长作客”则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慨。这里的“向日丽花明”是指阳光明媚,花朵盛开的景象,而“良时地长作客”则是形容词人在这样的美好时刻中仍要四处漂泊。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第八句“嗟恁样韶华,负了堪惜”则表达了词人对青春的惋惜。这里的“嗟恁样韶华”是指感叹自己度过的这样的美好时光,而“负了堪惜”则是形容词人因为不能珍惜时间而感到惋惜。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和对时间的珍视。
第九句“欲归未得”则表达了词人对回家的愿望和现实的无奈。这里的“欲归未得”表示词人想要回到家乡,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回家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第十句“愁镜中、双鬓那能长黑”则是表达了词人对衰老的担忧和对时间的无奈。这里的“愁镜中”表示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容颜已经开始变老,而“双鬓那能长黑”则是形容自己的头发已经开始变白。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衰老的担忧和对时间的无奈。
第十一句“利锁名缰无休日”则表达了词人对名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压力。这里的“利锁名缰”是指名利的追求束缚住了词人的生活,而“无休日”则表示这种追求没有尽头。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名利的执着和对生活压力的承受。
第十二句“将年少、生生浪掷”则表达了词人对青春的浪费和对人生的遗憾。这里的“将年少”表示年轻的时候,而“生生浪掷”则是形容词人没有珍惜青春年华,白白浪费了时间。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青春的遗憾和对人生的反思。
第十三句“又何况、愁催兼病逼”则表达了词人对于疾病和忧愁的双重困扰。这里的“愁催”表示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压力,而“病逼”则是形容疾病不断加重。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于身体疾病和心灵痛苦的无奈和痛苦。
第十四句“恨春到、恼乱人肠,旅馆闭、垂帘不放东风入”则是表达了词人对于春天到来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无奈。这里的“恨春到”表示对于春天的到来感到烦恼和不安,而“垂帘不放东风入”则是形容旅馆的门关闭着,不让春风进入。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于春天到来带来的不便和对生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