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纤细雨槎烟涩。青芜满路春痕湿。节物做清明。饧箫山外声。
坐中吟未足。游兴难拘束。杖履趁闲身。茅亭三两人。
【注释】
连纤细雨槎烟涩:指细雨蒙蒙像槎木的纹理。连,接连不断的样子;纤,细小。槎,同“槎”,一种水生植物,根、茎皆为黑色。烟,即云,烟霭。涩,形容细雨绵绵不绝的状态。青芜(wú):青色的野草,泛指草地。
节物做清明:节日里的景象正是清明时节。节物,节令时物,此处指节日景象,即清明节。
饧箫山外声:用“饧箫”形容清脆悠扬的声音。饧箫,即糖蔗管,是吹奏乐器。
坐中吟未足:座中有人吟咏不已。吟,吟咏。
游兴难拘束:游览的兴趣难以被约束。
杖履趁闲身:拄着拐杖,拖着鞋子随意地走动。趁,趁着、借由之意。
茅亭三两人:茅草亭子里只有几个人。
赏析:
这首词以写景起头,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细雨霏霏的美丽画面。接着,诗人以“节物做清明”点明时间,并以“饧箫山外声”渲染气氛,将清明时节的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清新的空气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
尽管作者在描写景色方面下了功夫,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下一句“坐中吟未足,游兴难拘束”,则透露出他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他想要走出这个安静的环境,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这正体现了他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
“杖履趁闲身,茅亭三两人”两句则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这里,“杖履”指的是拄着拐杖和拖着鞋,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而“茅亭三两人”则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图景,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词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清明时节的美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