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锁寒洲,接烽岩塞,远邮阻断来程。便乡心一夕,梦影入磷青。剩无主、哀鸿遍地,念家山曲,难唱休兵。忍看看、金粉东南,都作芜城。
燎原祸始,更何须、身到才惊。纵燕幕拚摧,昆炎任炽,犹见豪情。半壁渐成孤注,听天堑、黯咽涛声。和桓伊清笛,一般江上愁生。
【注释】
①枝巢:指南宋诗人陆游。白石:指南宋诗人姜夔。自度诸调:姜夔自己创作过许多曲调。强:勉力。也,语气词。姑以一阕塞责:姑且用这首词来敷衍一下。
②沈锁寒洲:形容扬州(今属江苏)被冰雪封冻的景象。烽岩塞:烽火台。远邮阻断:指宋金之间的战事阻隔。
③便乡心:想归乡的心情。一夕梦影入磷青:指梦中梦见故乡的情景,如磷火般幽暗。
④无主哀鸿:没有主人的孤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家山曲:家乡的歌谣,这里指思乡之歌。
⑤忍看看:忍看,忍受着看。金粉东南:泛指南宋的繁华之地杭州、南京等地。都作芜城:都变成了荒凉之城。
⑥燎原祸始:比喻战乱始于南方,使国家蒙受灾难。更何须、身到方惊:更不用说亲自经历了。才惊,才感到惊讶,意即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太大了。纵燕幕拚摧:即使有燕京这样的坚固堡垒也要遭到破坏。昆炎任炽: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挡不住。犹见豪情:仍然可见到壮烈的情怀。半壁:指南宋。渐成孤注:逐渐成了孤注一掷的形势。天堑:天然的壕沟。黯咽涛声:波涛汹涌澎湃。和桓伊清笛,一般江上愁生:意思是说,听到姜夔的笛声,也让人产生一种愁闷的感觉,如同听到桓伊的笛声一样。清笛,指《怨笛》,为古代名曲。
【赏析】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绘了江南的冬景;下片抒发了作者对国势危急的感慨和忧虑。全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词中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扬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势危殆的忧虑。上片先从“烟”字着手,点出“雪”,再从“霜”字入手,引出“冰”。三句连用三个动词,层层推进,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四句则宕开笔墨,由眼前之景转而想象他乡之梦。五句紧承四句而来,由梦中之景进一步联想起家乡之音。六句又回到当前,由眼前的凄凉景象联想到金国的嚣张气焰和宋朝的衰微局面。下片先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接着由历史之变想到国家的未来。最后则由个人的忧患感发而推及于天下的苍生。
全词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善于捕捉景物特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如“淮左名都”“楚尾吴头”“冻合琼楼玉宇”“二十四桥仍在”“念家山”等句子,不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且通过这些画面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2.善于运用典故和引用古事,使词作显得典雅厚重。如开头两句就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观猎》诗中的诗句,并加以变化,使之更适合词的表达需要。结尾处则化用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的话:“若夫淫佚之败,崩亡之祸……皆取之荆、棘、文梓、楩楠。”
3.善于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要景物的特征。如上片中,先写北方的严寒,后写南方的酷热;先写北方的荒凉,再写南方的萧条。这样既突出了北方与南方的特点,又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4.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词作富有哲理意味。如结尾一句“念家山”,既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是对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此外,结尾一句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使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活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