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衾斜倚坐。潇潇几番过。初时还小后来大。教人醒眼卧。教人醒眼卧。
梦魂何苦楚,雨师折挫。尽淅沥、愁无那。可怜滴得耳根破。漏声都听错。漏声都听错。

【注释】

绣衾:绣有花纹的被子。

潇潇几番过:潇潇洒洒地吹了几阵。

初时还小后来大:当初还是那么娇小,到后面就变得那么大了。

梦魂何苦楚:梦魂为何如此痛苦。

雨师:指雨水。

尽淅沥:雨声连绵不断。

愁无那:愁得无法排遣。无那,无法。

漏声都听错:听到的滴答声都分辨不清了。

【赏析】

《东坡引》词调本名“水龙吟”,又名“雁飞云”、“雪月交光”、”暗香”等。此词上阕写雨打绣衾,下阕写听漏声而愁苦难忍。全词以雨喻愁,以雨声喻人耳,形象生动而新颖别致。这首词是苏轼在儋州贬所所写的一首自述之词,反映了他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寂寞和凄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不拔意志和乐观精神。

上阕“绣衾斜倚坐”起笔即点明“坐”的动作,接着写“潇潇几番过”,交代环境是夜晚,而且是细雨绵绵的情景。从“潇潇几番过”可见雨势之小,但作者却觉得它“初时还小后来大”,这既是一种对自身遭遇的夸张,又是一种反语,暗示出他由弱变强的心路历程。“教人醒眼卧”是说这样的雨夜让人难以成眠,只好坐着发呆。“教人醒眼卧”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人,写出了作者因被雨声惊醒而感到的无奈和烦闷的心情。

下阕“梦魂何苦楚”承上阕而来,进一步写梦中的风雨情景。“雨师折挫”一句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朕皇考曾祖母,屈令申之祖”一句,表明自己是受屈的后代,同时将雨神比作自己的敌人,表现自己不畏强权的精神。“尽淅沥、愁无那”二句是说尽管雨声连绵不绝,但自己却无法排遣心中的痛苦。最后三句是说自己虽然听得出来雨声,但由于听觉已经受损,所以听不清楚了。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如“潇潇几番过”“初时还小后来大”两句,将风雨拟人化,赋予其人格特征;又如“潇潇几番过”“教人醒眼卧”等句,将雨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色彩;再如“梦魂何苦楚”一句,则是将作者自身的感情与梦境中风雨的情景相对照,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心中的苦楚。此外,这首词还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雨声和作者内心情感之间的对比,使词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这首词以雨喻愁,以雨声喻人耳,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饱受折磨、内心痛苦却依然坚强不屈的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