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气催成暝。莽沉沉、乱云堆墨,横斜千阵。槐柳故宫深藏处,禁得霜天凄冷。又正恐、争栖难定。寒日无光何时曙,记翩飞、曾带昭阳影。终古恨,几人省。
夜啼动搅孤眠醒。更怜伊、月明绕树,最担虚警。投止苍黄知谁屋,接饭丛祠差幸。且珍重、羽毛休损。开口易招南儿唾,漫误人、北雁传边信。头尽白,故山迥。

【诗句释义】

朔气催成暝。莽沉沉、乱云堆墨,横斜千阵。槐柳故宫深藏处,禁得霜天凄冷。又正恐、争栖难定。寒日无光何时曙,记翩飞、曾带昭阳影。终古恨,几人省。

夜啼动搅孤眠醒。更怜伊、月明绕树,最担虚警。投止苍黄知谁屋,接饭丛祠差幸。且珍重、羽毛休损。开口易招南儿唾,漫误人、北雁传边信。头尽白,故山迥。

【译文】

在寒冷的空气中,乌鸦被催逼成黄昏时分。它们在茫茫黑云中飞舞着,像无数支箭射向天空。槐树和柳树是皇宫深处隐藏的地方,禁得起寒冷的霜天,但恐怕争着栖息会很难定下来。乌鸦在没有阳光的夜晚飞翔,还记得它曾经带着昭阳宫的影子飞翔。自古以来,有多少恨呢?

乌鸦夜间叫唤着扰乱了孤独的人睡觉。更令人怜悯的是它在月光下围绕树木飞翔,最容易被人发现。它投宿在哪里呢?只能到那些祭祀丛祠的房子里去,希望在那里得到庇护。请你一定要小心保护好自己的羽毛,不要受到伤害。乌鸦张开嘴巴容易招来南方人的嘲笑,白白浪费了人的时间,却无法传递边关的信息。它已经老了,故乡的山峰远远地在视野之外了。

【赏析】

这首《金缕曲·寒鸦》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当时作者已离开京城,在山东登州(今蓬莱)任官多年,与友人相聚时有感而作。全诗通过写乌鸦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感叹。

首句“朔气催成暝”,描绘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凛冽的寒风吹拂,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暮色笼罩大地。接着以“莽沉沉”形容乌云密布的天空,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片混沌之中。“乱云”二字则揭示了乌云如织、遮天蔽日的景象,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横斜千阵”来形容这些乌云如同千军万马一般排列有序,形态各异。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观,也暗喻着朝廷中错综复杂的局面。

诗人转向对乌鸦的描写。“槐柳故宫深藏处”,暗示了乌鸦栖息之地的荒凉与寂静。然而,它们并未因此而失去生机,反而在寒风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禁得霜天凄冷”一句,更是强调了乌鸦面对严寒环境的无畏精神。然而,这种生存状态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又正恐、争栖难定”。这里运用了反问手法,使得乌鸦的处境更加突出,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诗人继续描绘乌鸦的生活习性,“寒日无光何时曙”。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乌鸦如何度过漫长的黑夜呢?这既体现了乌鸦对光明的渴望,也反映了它们在黑暗中的无奈。“记翩飞、曾带昭阳影”一句,则巧妙地点出了乌鸦与昭阳宫之间的某种联系,似乎暗示了它们曾在皇宫中自由翱翔。然而,这种自由只是短暂的,一旦到了夜晚,乌鸦便要面对严酷的现实。

“终古恨,几人省”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事易变的感慨。这里的“恨”字既指乌鸦的命运多舛,又隐含了人们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几人省”则表达了诗人对人们是否能够理解并同情乌鸦处境的担忧。

接下来的几联诗,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乌鸦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的行动方式。“夜啼动搅孤眠醒”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乌鸦夜间鸣叫的场景,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感。而“更怜伊、月明绕树,最担虚警”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乌鸦在月夜下的优雅形象,同时传达出诗人对它们警觉性的赞赏。

“投止苍黄知谁屋”一句,则引出了诗歌的主题——迁徙。乌鸦在迁徙过程中往往会投宿在一些简陋的房屋里,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乌鸦归宿之处的担忧。“接饭丛祠差幸”一句则透露出乌鸦在此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庇护,但这种庇护并不是长久之计。“且珍重、羽毛休损”一句则再次强调了乌鸦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它们的生命。

最后两句“开口易招南儿唾,漫误人、北雁传边信”和“头尽白,故山迥”,则将主题推向了高潮。前者表达了乌鸦容易被南方人误解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它们传播消息的能力有限;后者则是对乌鸦一生经历风雨、逐渐衰老的总结。整首诗通过对乌鸦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测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