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长簟,沉月高梧,雨声送夕。去蝶销凝,啼花宛转灯晕色。不少珠玉闲情,奈老来疏隔。林叶阶虫,细听都是胸臆。
如梦清欢,待相将、梦中重觅。被单寒乍,今宵如何计得。几点惊秋零泪,寄路遥无极。行乐湖山,那堪愁味先识。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起闻雨,明日立秋》

华胥引·夜起闻雨,明日立秋迎风长簟,沉月高梧,雨声送夕去蝶销凝,啼花宛转灯晕色不少珠玉闲情,奈老来疏隔林叶阶虫,细听都是胸臆如梦清欢,待相将梦中重觅被单寒乍,今宵如何计得几点惊秋零泪寄路遥无极行乐湖山,那堪愁味先识

注释:

  1. 华胥引:这是一首宋词小令。华胥引为古曲名,这里指词作的别号。
  2. 夜起:夜里醒来。
  3. 雨声送夕:雨滴声似在送别黄昏。
  4. 去蝶销凝:形容因思念而心神不定。
  5. 啼花宛转:形容花瓣微颤的声音。
  6. 珠玉闲情:比喻美好的情感。
  7. 奈老来疏隔:无奈年老体衰,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畅快淋漓了。
  8. 林叶阶虫:树木和台阶上的虫子。
  9. 细听都是胸臆:仔细聆听,都能听到自己的心事。
  10. 如梦清欢:如同梦幻般的快乐。
  11. 待相将、梦中重觅: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找到这种感觉。
  12. 被单寒乍:被子冰冷而潮湿。
  13. 惊秋零泪:秋天到来时,感到悲凉落泪。
  14. 寄路遥无极:寄希望于遥远的地方。
  15. 行乐湖山: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16. 那堪愁味先识:这愁苦的味道已经提前感受到了。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以“华胥引”为词牌创作的一首描写夜晚听到雨声,清晨看到立秋的景象。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上阕主要描绘了夜晚下雨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首句“华胥引·夜起闻雨,明日立秋”,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夜晚听到雨声后,迎来了立秋。下句“迎风长簟,沉月高梧,雨声送夕”,则描述了作者在夜晚听到雨声后,感受到风拂过长簟,月光映照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雨声似乎在送别着傍晚的时分。接着“去蝶销凝,啼花宛转灯晕色”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蝴蝶在雨中飞舞,花朵在灯光下闪烁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留恋。然而,接下来的“不少珠玉闲情,奈老来疏隔”两句,则透露出年老体衰,无法像年少时那样畅快淋漓的情感状态。“林叶阶虫,细听都是胸臆”一句,则是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感受,仿佛连树木、树叶、石头上的虫子等微小事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心声。最后一句“如梦清欢,待相将、梦中重觅”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能够再次找回那种如梦一般的清新和快乐。
    下阕则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被单寒乍,今宵如何计得”一句,则反映了作者对于寒冷的夜晚的感受,以及对于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担忧。“几点惊秋零泪,寄路遥无极”二句,则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的到来,心中充满了哀伤和失落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仅来自于季节的变化,更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无奈和孤独。“行乐湖山,那堪愁味先识”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生活中忧愁味道的敏感。他渴望在大自然中找到慰藉,但无奈年老已至,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词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整首词通过对夜晚雨景和立秋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理。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语言富有诗意和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哀愁的世界之中。同时,词人的感慨和思考也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