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破冢。郭璞墓前波浪汹。细剔银釭。话尽秋宵角枕凉。
橘红橙绿。九月敬亭山畔宿。水鸟斜飞。又逐孤篷一夜归。
《减字木兰花 · 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七首(其四)》赏析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七首(其四)》是清代著名词人陈维崧的作品。此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岁月变迁带来的无尽感慨。
第一句“地名破冢”,便以“破冢”二字开篇,暗示了郭璞墓前的荒凉景象。紧接着“郭璞墓前波浪汹”,生动地描绘了墓地周围汹涌的波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细剔银釭,话尽秋宵角枕凉”一句,则表达了在长夜谈心时,彼此话语中透出的温情,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
接下来的“橘红橙绿,九月敬亭山畔宿。”两句,则从自然景观切入,用“橘红橙绿”来比喻深秋时节的色彩斑斓,而“九月敬亭山畔宿”,则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一个具体的地点——敬亭山,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隐喻着人生旅途中的暂歇和休憩。
结尾两句“水鸟斜飞,又逐孤篷一夜归”则带有一种离别的凄凉与不舍。这既是对过往生活片段的怀念,也是对未来可能的孤独与漂泊的一种预兆。整个词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具体景物和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深刻的哲思。
陈维崧在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得这首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次回顾与思考。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准捕捉与深刻描绘,陈维崧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艺术空间。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作家书竟,再系数词楮尾七首(其四)》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更启发我们在阅读中寻找共鸣,感受时代的脉搏和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