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汝应知,客况无聊,啮妃女唇。漫珠圆凤拨,婢呼樊素,烟横藓佩,师事湘君。富贵漂萍,不随碌碌,棙柁中流尚有身。归来早,向浮名断处,勾管佳辰。
茸城月色如银。休通道天边散彩云。愿当筵摇笔,愁山匿影,连朝中酒,恨海扬尘。起五柳生,当苏小小,菊圃双栖八百春。姬微笑,谓彭蠡以后,还有痴人。

诗句释义与赏析

《沁园春·戏赠陈较书》:姬汝应知,客况无聊,啮妃女唇。漫珠圆凤拨,婢呼樊素,烟横藓佩,师事湘君。富贵漂萍,不随碌碌,棙柁中流尚有身。归来早,向浮名断处,勾管佳辰。

  1. 诗句解读
  • “姬汝应知”:这里用“姬汝”指代一位女子,暗示对方了解此情此景的意境与身份。
  • “客况无聊”:描述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境遇,可能是在外漂泊或生活不如意的状态。
  • “啮妃女唇”与“婢呼樊素”:形容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奈,通过夸张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烟横藓佩”:“烟横”可能是指周围环境或情绪的氛围,而“藓佩”则象征着文人的雅致和清高。
  • “师事湘君”:这里的“师”是模仿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湘君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对湘君才华的认可。
  • “富贵漂萍”:借用“富贵如浮萍”的形象比喻生活的无常和不稳定。
  • “不随碌碌”:强调诗人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追求与坚持。
  • “棙柁中流尚有身”:通过比喻,表达了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 “归来早”: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或归家的愿望,希望早日结束目前的困境。
  • “向浮名断处”:指在名利场中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 “勾管佳辰”: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回归,享受美好生活。
  1. 关键词注释
  • 姬汝:这里指代的是诗中的女主角,可能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 客况无聊: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可能是在外漂泊或面临某种困境。
  • 咀嚼妃女唇:形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无奈,也可能含有一些隐喻或象征意义。
  • 涎横藓佩:这里的“涎”可能是比喻,表示一种优雅而不失风趣的态度或风格。
  • 师事湘君:这里的“师”可能是一种学习或模仿的行为,而“湘君”则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才能。
  1. 译文对比
  • 原文:姬汝应知,客况无聊,啮妃女唇。漫珠圆凤拨,婢呼樊素,烟横藓佩,师事湘君。富贵漂萍,不随碌碌,棙柁中流尚有身。归来早,向浮名断处,勾管佳辰。
  • 译文:我知道姬汝的心情,她的生活状况非常无聊,就像吃到了美味的食物后忍不住咬了一口。我欣赏她的才华,她像玉制的凤笛一样清脆悦耳,婢女们称呼她为樊素,她的气质如同山间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舒适。她的服饰如同绿色的苔藓一样自然,她的才艺可以媲美湘君。虽然我们身处飘摇不定的人生,但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坚守内心的信仰。当我们找到合适的机会回到家乡时,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时光,享受那些被人们遗忘的瞬间。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明朝末年,具体作者不详,但从内容上看,诗人可能处于社会变革、思想活跃的阶段。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化繁荣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 作者状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作者的生活状态较为潦倒和不如意,这可能是由于政治斗争、经济困难或个人遭遇等原因所致。这种生活状态让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慨与思考,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 社会背景: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封建体制的束缚逐渐松动,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些变化对文人的心态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中提到的“富贵漂萍”和“师事湘君”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之间矛盾的思考。
  1. 文学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例如,“咀嚼妃女唇”可能寓意生活中的苦涩与甘美并存;“湘君”作为文化符号,既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又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 修辞技巧:整首诗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如“富贵漂萍”通过比喻表达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迁性;“师事湘君”则通过学习和模仿表达了对知识和才能的尊重。
  • 情感表达: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客况无聊”到“归来早”,再到“向浮名断处”,反映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同时,诗中的“勾管佳辰”和“归来晚”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回归的向往。
  1. 主题解析
  • 人生态度: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既不盲目追随世俗的潮流,也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起落和挫折。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文化传承:诗中的“师事湘君”和“富贵漂萍”等词句,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这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 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诗作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他认为生活不仅是物质的追求,更是精神的满足;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对美的感悟和追求。这种审美情趣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1. 艺术鉴赏
  • 诗歌形式:这首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通过平仄、押韵等方面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技巧。
  • 意境营造:诗人善于利用意象来营造深邃的意境。如“嚼妃女唇”通过食物的比喻表达了生活的艰辛;“湘君”则以历史人物为象征,传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追求。这些意境的营造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更加耐人寻味。
  1. 总结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明末清初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跨越时空界限,至今仍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